<![endif]-->
视频 更多>>
要闻 更多>>
相关资料
  • 五年规划
  • 国家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简称为“一五”。2005起的“十一五规划”将原来的“计划”更名为“规划”。
  • “十二五”规划
  •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直通高层
胡锦涛倡导实现包容性增长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详细]
最高领导层密集考察基层
最高领导层密集考察,内容涉及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民生改善、重点领域改革等。[详细]
小资料
热点关注
破解收入分配改革困局不可延宕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话题,近期在中国持续引发全民热议。根据中央高层自年初至近期的频频喊话,以及相关改革方案的密集调研,各界普遍预计在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旨在扭转近年来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趋势的全局考量甚至量化标准。

[详细]
“十一五”给“十二五”何种接力棒?
如果说,从“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工业化战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场拼体力、拼智力、拼耐力的接力赛,那么“十二五”时期无疑是最关键的一段赛程。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详细]
学者吁关注“民生短板”问题
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春教授表示,强调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可以‘大有作为’,就是要求不能按部就班、不疼不痒地做事,比如经济方面的‘调结构’、社会发展中补足‘民生短板’等问题”。 [详细]
拆除农民工市民化障碍在于制度创新
我国在城乡两栖流动的农民工大约1.3-1.5亿人,第一代农民工由于年龄、知识、家庭等原因,逐渐开始离城返乡,第二代农民工成为主力军。“十二五”时期,如何使两代农民工能够进的来,留得住,使他们成为市民,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难题。 [详细]
让人民“过好日子”新期待变现实
虽然在世界经济总量位居次席,中国人均全球排名依然在90开外。粗放的发展方式仍很普遍,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制约,更使可持续发展遭遇瓶颈。而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城乡差距等现象也是有目共睹。[详细]
勾勒未来五年社会民生发展图景
五中全会将集中讨论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勾勒出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由此牵动着社会各界的期盼目光。 [详细]
GDP
节能减排
居民收入
高等教育
汽车产业
数字回顾
迟福林:“十一五”改革启示录 成果突出问题不少
  这是“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联合出现的五年、是在国际金融风暴下逆风飞扬创造发展奇迹的五年、是跨越新中国建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历史性节点的时刻、是遭遇历史性自然灾害坚强振奋自救的五年… [详细]
吴敬琏:国家“十二五”规划应突出中原经济区
  在制定中原经济区规划时,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要研究本地区资源禀赋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这样形成的经济区,不是用行政权力捏合起来的,而是由有类似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详细]
解振华: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或纳入“十二五”规划
  我国现在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将把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进行分解,单位GDP的能耗、碳排放强度、可再生能源比重以及森林碳汇都可能纳入“十二五”规划当中,作为约束性指标来进行实施。 [详细]
戴彦德:“十一五”规划节能目标基本能够完成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今年如果完成4%以上节能减排目标的话,20%的目标基本上就能够完成。去年社会单位GDP能耗下降超过12%,指标完成总体不错。 [详细]
白春礼:十二五期间将启动重大先导专项
  “十二五”期间有望启动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摸清碳收支平衡的家底、进行先进核能的研究等重大先导专项。这些都是基于重点突破带动技术革命、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及改善民生。 [详细]
蔡志洲:“十二五”国民收入与GDP增速同步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当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据业界人士展望分析,“十二五”期间事业单位工资调整、冻结垄断企业工资、实现同工同酬、竞争性行业一线员工工资涨幅加快。[详细]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10月15日召开,关乎中国经济今后五年政策取向、发展脉络的“十二五”规划呼之欲出,“加快经济方式转变”被认为是“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
  • 转变发展方式将成中国“十二五”规划主基调
  • 中共中央政治局不久前召开会议,讨论拟提请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此次会议明确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 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形势复杂 发展仍有较大空间
  •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在即,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制定紧锣密鼓。在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空间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北京的经济学家们对此保持乐观情绪。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话题,近期在中国持续引发全民热议。各界普遍预计在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旨在扭转近年来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趋势的全局考量甚至量化标准,将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得到体现...[详细]
  市场分析认为,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被明确为“十二五”规划编制的重点之一。相关产业的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也将随之确定,投资者可以根据区域振兴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中的侧重点,布局即将拉开大幕的“十二五”规划编制中的受益板块...[详细]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表示,“十二五”节能目标预计将于近一两个月正式发布,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不高于20%,但不低于15%。专家还提出,“十二五”应当避免用“拉闸限电”的方式节能减排,而要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详细]
   多个省区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地方层面的“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部分官员、学者指出,“十二五”区域规划将以缩小地区差距为主要目标,向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广西、河南等省区的区域规划可能是热门“候选”...[详细]
    在投资机会的选择上,我们认为应该紧跟“十二五”政策导向,为“调结构”为核心,以“七大新兴产业”、“扩大内需”为主线,自下而上优选个股,成长与价值兼顾、题材与重组并举,用发展的眼光评估投资的风险与收益问题...[详细]
  今年来,我国企业兼并重组浪潮风起云涌。业内认为,随着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及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有色行业的整合将进一步加速。根据“十二五”期间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目标,未来五年内,有色金属行业将进行大规模的兼并重组...[详细]
大力投入保障房建设

  北京市住建委表示公租房不会成为“高租房”...[详细]

培育创意产业成支柱产业

  上海将提高“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详细]

直面经济深层次问题

  “十二五”规划收官渐近,轮廓愈加清晰...[详细]

民生幸福将成重点指标

  初步提出结构调整、民生幸福、生态环境等...[详细]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贾庆林浙江调研时强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详细]

川南川东北纳入规划重点

  更加注重连接宜宾、自贡、泸州、内江、乐山五市的...[详细]

万亿资金进新疆

  “八十年代的深圳、九十年代的浦东”,人们如此形容新疆...[详细]

投资500亿元发展交通

  规划投资498.9亿元人民币,用于提升经济干...

[详细]

京津冀区域规划方案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是国家一个重要区域规划...

[详细]

推进新能源经济

  “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将把握绿色发展主线...

[详细]


陈云作“一五计划”报告
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
  “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计划内容:
  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7%,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等。
完成情况:

  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计划规定的任务。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6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而“156个项目”在“一五”期间投入施工的只有146项,另有4项推迟施工,还有6项最终没有从图纸变现实。

  这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大多数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设计划。
“二五”计划
二五计划(1953年-1957年):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编制出《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并于9月交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计划内容:
  《建议》提出“二五”的基本任务是: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继续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计划目标:

  “二五”计划从一开始就受到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冲击,《建议》执行收到一定影响。

  与1956年提出的《建议》相比,除原煤、石油、发电量达到规定指标外,钢、水泥、粮食、棉花等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都远远低于规定指标。“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0.65%,最高年32.2%,最低年负31%。

  1962年与1967年相比,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0.7%,平均每年增长3.8%;农业总产值则下降了19.9%,平均每年下降4.3%;国民收入下降了14.5%;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下降了5.4%。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
三五计划(1966年-1970年):
  1966年到1970年是我国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三五”计划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
计划内容:
  主要任务是:①大力发展农业,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②努力突破尖端技术,加强国防建设。③发展交通、商业、文教和科研等事业。主要的计划指标是:到1970年,生产粮食4300~4600亿斤,棉花3850~4200万担,钢1600~1800万吨。
    完成情况

  “三五”计划期间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完成了计划,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

  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石油开采2777万吨,炼钢652.7万吨,铁矿开采3590.1万吨,化肥204.16万吨,水泥1533万吨,塑料18.7万吨,棉纺锭322万吨,化学纤维1.23万吨。

  新建铁路交付营业里程3894公里,新建公路31223公里。
中美乒乓外交
四五计划(1971年-1975年):
  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制定1970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会上研究、讨论、制定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
计划内容:
  纲要(草案)增加了要求实行基建投资、财政收支和物资分配三大包干等内容。该纲要确定的主要任务是狠抓战备,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强大的战略后方,改善布局;大力发展农业,加速农业机械化的进程;狠抓钢铁、军工和交通的建设。
计划目标:

  1973年7月国家计委拟订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修正草案)》。《修正草案》对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调整,不少指标有所压缩。1972、1973两年国民经济形势有所好转,1973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和突破了计划,并且是“一五”计划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
  1975年是“四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按照《修正草案》规定的1975年指标要求来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是: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完成104.5%,工业完成100.6%。:
  主要产品产量完成的结果是:粮食103.5%,棉花96.5%,钢79.7%,原煤109.5%,原油110.1%,发电量103.1%,铁路货运量98.7%,财政收入完成98%。
十里长街送总理
五五计划(1976年-1985年):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0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计划内容:
  “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
完成情况:

  从“五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

  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

  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7年增长12.3%,比1976年增长19.4%。
中国获得首枚奥运金牌
六五计划(1980年-1985年) :
  “六五”计划的编制时间较长,1980年2月,国务院决定重新制定中长期计划,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六五”计划。
计划内容: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要求着重解决好农业问题,能源、交通问题,教育问题和科学问题,并提出要分两步走。
完成情况:

  在“六五”计划公布时,已经执行了近两年。到1985年,“六五”计划规定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国内外贸易、教育科学文化、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任务和指标,绝大部分都已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

  这五年中,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11%,其中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2%(包括村办工业),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8.1%(不包括村办工业);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都大体相当于“一五”时期,高于其他几个五年计划时期。
南方迎来民工潮
七五计划(1986~1990):
  1983年,国务院着手组织“七五”计划的起草工作,l985年上半年拟订“七五”。1986年3月审定完毕,提交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
计划内容:
  ①力争在五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内,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②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的前提下大力加强重点建设,在物质技术和人才方面为90年代经济和社会的继续发展准备必要的后续能力。
计划目标:

  五年内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平均每年增长6.7%,其中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5%,五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4%,平均每年增长7.5%。

  到1990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分别达到:粮食42500-45000万吨,棉花425万吨,发电量5500亿度,原煤l0亿吨,原油1.5亿吨,钢5500-5800万吨,全社会各种货运量94亿吨。

  逐步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在五年内培养500万高级专门人才,比“六五”期间增长一倍。
邓小平南巡
八五计划(1991~1995):
  1990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
计划内容:
  “八五”计划期间全部建成投产的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约为845个,建成投产的限额以上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约为374个,使主要产业部门的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的装备水平、市场竞争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八五”期间新建铁路5800公里。
完成情况:

  “八五”期间第一产业产值年均增长4.1%,第二产业产值年均增长l7.3%,第三产业产值年均增长9.5%,一、二、三产业的产值结构由“六五”末期的28.4:43.1:28.5和“七五”末期的27.1:41.6:31.3转变为“八五”末期的20.3:47.7:32.0。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财政体制,以增殖税为主体的新税制已经基本建立并正常运行。
1997香港回归
九五计划(1996~2000):
  1995年9月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
计划内容:
  “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确定为: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在中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目标:

  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程加快。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
北京申奥成功
十五计划(2001—2005):
  1999年6月22日,国家计委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十五”规划工作。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在会议上说,要把握好六个重要原则。
计划内容:
  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
计划目标:

  以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初步遏制了严重刑事案件上升势头。

  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60%左右和15%左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3亿人以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
北京奥运会胜利举办
十一五计划(2006年-2010年):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计划内容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体制改革;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计划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虽然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严格地说,从“规划”的意义上,应该是“第一个”。因为,此前的十个,都是“五年计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计划向规划转变。“五年计划”,也就变为“五年规划”。这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又一个历史坐标。
完成月球探测工程
十二五规划(2011-2015):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10月15日召开,“十二五”规划进入最后的敲定阶段。
十二五前瞻:
  综合各方信息,力图大致勾勒出“十二五”规划的几大目标。多位专家认为,有质量的GDP增长、城镇化以拉动内需、培育高端制造业、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将是“十二”五规划的五大主攻方向。
  有专家预测,“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调控目标或在7%至7.5%之间,政府将更加注重经济质量的提高。

  近来,中央高层领导密集赴地方调研,在多个场合均强调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尽快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地方参与热情高涨,均表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写入到地方的“十二五”规划中。

  政府可能倾向于在“十二五”期间通过推出工资集体协商制并定期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最新报道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