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两个五年规划交汇点上,叩问“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将如何作答?“春江水暖鸭先知。”新华社记者近日走访各地,从一线经济图景感知中国转型发展四大走向。
结构调整成当务之急
33岁的王科是安徽人,不久前他辞去了在富士康深圳基地的科研工作,带着妻子来到山城重庆,开始了他们在IT产业的创业之路。
在重庆市经信委主任沐华平看来,王科要成功创业“问题不大”。他的说法是有凭据的。本月初,全球第二大笔记本电脑制造商宏基签约入驻重庆,加上此前入驻的惠普,富士康、英业达、广达3家代工企业和120多家零部件企业,一个“大”而“新”的全流程产业集群雏形初现,并将取代汽摩产业成为拉动这座老工业城市发展的“火车头”。
重庆谋求的华丽转型是各地正在努力的方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玉台说,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意义。
“现在旅游业占吉林的6%,‘十二五’将达到10%!”吉林省发改委振兴发展处处长张志勇说,“我们要把长白山的生态资源作为经济资源来利用,让老百姓在碧水蓝天中体会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后危机时代,扩内需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我们经济增长高,但消费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晋斌说,要进一步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保体系,为扩内需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结构调整,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均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从微观到宏观,结构调整成为中国“十二五”经济发展的主题词。
“同时,政府应更多关注转型之紧迫及调整之艰难,要改变政绩评价体系,弱化经济增长指标,考虑更多的社会性指标。”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说。
“中国制造”谋求创新发展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但“千万件衬衫换取一架飞机”“产量顶到天花板、价格趴在地板上”的窘境成为国人之痛。“中国创造”何时能笑傲全球?
在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车间,一台机床仅用2分半钟就能完成一台汽车发动机的缸体加工,而用普通机床则需要2个多小时。沈阳机床董事长、总经理关锡友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是我们完全自主开发出来的机床,价钱只有进口机床的1/2乃至1/3!”
关锡友说,当年他曾组织技术人员去国外考察,但是平时关系很好的同行却紧闭大门,将技术人员拒之门外。“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技术创新能力作支撑,我们将没有任何话语权,而核心技术只能靠自己!”
“缺乏核心技术、低附加值的粗放发展将难以为继,这是中国经济在新起点上亟须解决的课题。”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说,新一轮竞争中,既要积极引进消化再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更要在自主创新上寻找着力点。
不仅传统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等新兴产业,也吹响了创新发展的“集结号”。
在江西宜春,以当地富有的锂资源为依托的锂电产业已呈迅猛发展之势。宜春市锂电新能源发展局局长罗智勇告诉记者,他们自主研制的锂电客车充一次电已经可以跑400公里了,而百公里能耗仅60度电,相当于一公里不到4毛钱。“‘十二五’期间宜春的锂电产业将成长为千亿元的大产业。”
“只有通过创新发展,加快构建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才能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说。
呼唤两型社会建设提速
近几个月,在节能减排考核目标的压力之下,拉闸限电在多地“上演”,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这是中国经济的阵痛还是长痛?
“节能减排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确保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张晓晶说,“拉闸限电折射出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而主要原因在于科学的发展理念尚未真正确立。”
参与互动(0) | 【编辑:何敏】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