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 “积极稳健”开局十二五

2010年12月13日 10:56 来源:国际金融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备受瞩目的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2日正式闭幕,会议指出,中国明年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与过去两年来双政策原有基调相比,明年财政货币“积极稳健”基调中透露出哪些新意?传递出哪些信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布局明年工作的同时,如何为“十二五”创造一个良好的开局?《国际金融记者》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货币政策如何“稳健”

  看点:双政策搭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拳符合当前经济形势,宽财政能提供转型动力。而稳健货币政策则可以部分解决高流动性下资产价格快速膨胀问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高流动性尤其值得警惕。我国的流动性压力来自于三方面,一方面是美、欧等经济体继续采取超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加剧,这些流动性会进入农产品等大宗商品市场,或千方百计进入基本面较好的国家进行投资。一方面,我国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另一方面,负利率致使储蓄按捺不住流出银行,进入楼市、股市等寻求高回报。”

  “此外,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不意味着紧缩。”孙立坚指出,“在第一条任务中,管理层就提出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当前世界经济仍有较多不确定性,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一旦紧缩货币政策,国际热钱就会退潮,会间接影响中国国内流动性。而灵活的政策取向,则在保证总量平稳的基础上,还会调节局部环境,使得需要资金的部分产业仍有较宽松的货币环境。”

  财政为何依然“积极”

  看点:稳增长、调结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指出,与金融危机期间大幅增加投资规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同,今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重点将是“调结构”。主要表现在促进居民消费增长,加大民生投入、加快服务业发展和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实现经济增长更均衡,产业结构更为合理。

  此外,为了配合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好管理通胀预期的作用,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刘煜辉指出,财政政策还要发挥其承担供给的政策职责,一方面在民生领域保持扩张供给,如推进公屋建设计划,推进医改、教育、养老等民生建设等;另一方面则通过减税等举措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并增加对中低收入者的补贴,通过这些财政的配合政策,更好地增强货币政策收缩货币的效果。

  对于明年的财政收支安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下决心压缩一般性支出,厉行节约。

  “这一部署的背后进一步凸显明年财政收支情况仍然紧张,支出压力仍很大,有必要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一定规模的财政赤字,并加快支出结构调整。”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马海涛对记者说。

  “十二五”如何开局

  看点:解决高通胀

  “从内容来看,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非常务实。”孙立坚说,“此次会议并没有大笔墨渲染‘十二五’规划,而是着重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复杂经济问题,其实解决好当前经济问题正是为‘十二五’开局做好基础工作。”

  金融危机后,中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虽然保证了经济增长,但这些刺激政策也带来了高通胀、高流动性等后遗症。

  孙立坚认为:“‘十二五’规划提出提高居民收入也就是实现‘民富’,也要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但是,只要通胀、流动性居高不下,就无法谈‘民富’和产业结构转型。”他进一步分析,流动性居高不下,政府再怎么投钱,也去不了该去的地方,企业拿了银行贷款,不愿意进入产业,而更愿意进入流动性托起的资产市场。而通胀将使居民财富缩水,使得“民富”难以实现。所以,解决高流动性、高通胀是启动“十二五”规划的前提条件。

  广东金融学院副院长陆磊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同于往年,并没有提出具体需要解决什么经济问题,但却对今后经济发展进行了长期布局。而且多项经济任务与结构调整直接挂钩,可以预见,虽然2011年中国经济还不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整个发展理念已经转变。”(记者 张竞怡)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