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一朵梅”,以“闽戏”传“侨音”
(中共二十大·声音)中国戏剧“一朵梅”,以“闽戏”传“侨音”
中新社北京10月21日电 题:中国戏剧“一朵梅”,以“闽戏”传“侨音”
中新社记者 郭超凯
莆仙戏,始于唐,盛于明清,中国现存古老剧种之一,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无论是唱腔还是表演形式,莆仙戏都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戏班足迹遍及莆田、福州、厦门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
全国党代会召开期间,中共二十大代表、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副院长黄艳艳和中新社记者聊起了莆仙戏的历史和传承。
成长于莆田乡间,黄艳艳幼时最喜欢听到的声音,莫过于村里戏台传来的锣鼓响。锣鼓里回荡着莆仙戏一千多年的绵绵韵味。
现在,黄艳艳无疑是舞台上的星光。幼时,她也曾是台下的“追光者”,追着追着就站到了舞台中央。从艺23年来,夏练三伏、冬练三九,黄艳艳终成一代名家。
去年,黄艳艳凭借莆仙戏《踏伞行》荣获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为莆田市时隔21年后又摘得一朵“梅花”。今年她又凭这一剧目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
自8月底参加完“文华大奖”终审演出回到莆田后,黄艳艳几乎每天下乡参加惠民演出,为乡亲们表演《海神妈祖》《状元与乞丐》等莆仙戏传统剧目,足迹遍及全市各地。近年来,黄艳艳每年下基层演出约350场,受众近60万人次。
二十大报告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对此,黄艳艳表示,如何让莆仙戏薪火相传、让这一古老剧种焕发新活力,也是她近几年思考最多的问题。
“真正的传承是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种子。”从下乡演出和戏曲进校园着手,黄艳艳和同事们手把手教导戏剧新人。今年她带的两个小徒弟在“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评选中喜获少儿戏曲个人项目“小梅花”称号。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莆仙戏,黄艳艳也在带领剧团做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尝试。在黄艳艳看来,守正创新,莆仙戏不仅要在剧本创新上紧跟时代脚步,还要多和外来戏曲交流借鉴,不断吐故纳新,“留住乡音,留住乡愁,留住文化的根脉,是我们这代戏曲人的责任”。
事实上,莆仙戏不仅是“闽戏”,也是“侨音”。
莆田是著名侨乡。19世纪以来,大量莆田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结伴“下南洋”。公开资料显示,莆田共有海外侨胞约150万人,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散布世界各地的侨胞,对莆仙戏等“乡音”魂牵梦萦。
作为福建传统地方戏曲的一张名片,近年来莆仙戏频频“走出去”,开展对台对外文化交流。这几年,黄艳艳前后带队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演出,《海神妈祖》等剧目在海外侨胞中引起热烈反响。
黄艳艳还清楚记得,一次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兴安会馆演出结束后,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热泪盈眶地拉着她的手说,这是她小时候在故乡听的乡音,没想到时隔几十年后还能在异国他乡再次听到。
对广大华侨而言,浓浓乡音和亲切问候,印记着无尽的乡愁乡情。在黄艳艳看来,《海神妈祖》融合了妈祖文化和戏剧文化,莆仙戏跨越了语言的障碍,强化了同根同源的自豪感,也增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华侨乡亲的联络情谊。
东南亚地区并非黄艳艳传承传播莆仙戏的终点。以“闽戏”传“侨音”,中国戏剧“一朵梅”仍在路上。(完)
文娱新闻精选:
- 2024年12月21日 20:42:42
- 2024年12月21日 18:51:05
- 2024年12月20日 11:33:57
- 2024年12月19日 11:09:13
- 2024年12月19日 10:56:58
- 2024年12月19日 09:32:12
- 2024年12月19日 09:29:26
- 2024年12月18日 14:37:05
- 2024年12月18日 14:07:57
- 2024年12月18日 1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