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生产一线聚力创新 党代表谈产业工人“匠心”

分享到:

于生产一线聚力创新 党代表谈产业工人“匠心”

2022年10月21日 14: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中共二十大·声音)于生产一线聚力创新  党代表谈产业工人“匠心”

  中新社北京10月21日电 (记者 夏宾 庞无忌 郭超凯)从技校毕业的李超30多年前被分配到鞍钢冷轧厂检修车间的钳工班,走进车间那年,他只有19岁。

  今年作为中共二十大代表踏入北京人民大会堂,李超已成长为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师。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累计创造效益3亿多元人民币,也成为鞍钢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一线职工。

  像他这样从“车间”走出来的党代表不在少数,这个群体身上透着强烈的创新“气质”。

  二十大代表、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郑志明就说了这样一个变化:五菱汽车起步于学习日本,通过拆解学习进而模仿制造。如今,日本开始对我们自主研发的汽车进行拆解研究,结果却是整个车体早已不再使用他们的任何零部件。

  对产业工人而言,工厂车间就是创新天地。赢得了工人“发明家”赞誉的李超对中新社记者说:“创新的起点和源泉在于发现问题,而扎根在生产一线给了我最好的机会。”在他看来,只要多观察、勤思考、经常问,就会形成解决难题、改良设备的办法,对科学生产起到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

  李超还给自己总结了一套“创新要点”:经常出现故障的地方,产品没有达到用户要求或国际先进水平,与国内外同行对比存在的差距等,都是改进创新的重点。

  创新要在车间持续,产业工人队伍就得“后继有人”。近年来,有的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的话题引发关注,而“2022年第二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显示,100个职业中有37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制造业缺工状况持续,产业缺工情况较为突出。

  “有的新入厂大学生觉得当工人没前途,其实立足岗位的创新,就是一线工人最大的前途。”李超说。

  同样在19岁就走入车间的二十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三江特级技师阎敏则认为,提升工厂里岗位对现在年轻人的吸引力非常关键,这其中涉及到职业岗位的薪酬、上升通道、工作环境等多种因素。“制造企业要在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平衡工作生活、拓展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多下功夫。”

  就在二十大召开前夕,中国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完善技能要素参与分配制度、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多项具体措施。

  阎敏说,相信一系列好政策相续落地,一定能增加工厂里岗位吸引力,使更多的年轻人愿意从事制造业。

  二十大代表、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际航空部件厂铆装钳工薛莹认为,随着政策引导和全社会认知导向转变,相信未来大国工匠也会越来越多地走到聚光灯下,“匠心回归”正在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期待未来制造业“用工荒”的情况会慢慢减少。

  “我就是匠人,我身边也有很多真正的大师。”薛莹说,现在全新的环境为产业工人注入了活力。高质量发展落地时,产业工人就是主力军,希望未来能更好地带领劳模和工匠们,用创新带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完)

【编辑:宋宇晟】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