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经济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瞭望》:中美纺织品贸易之争背后的政治因素

2003年09月08日 16:23

  中新网9月8日电 8月19日,美国商务部宣布正式受理由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ATMI)等组织提出的对中国产针织布、胸罩和袍服实施保障措施的请求。最新一期《瞭望》周刊认为,这将对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产生巨大冲击,而且可能引发对中国不利的连锁反应。

  文章指出,不仅是纺织品,今年以来,美已对中国多种商品提出贸易设限要求,如彩电的反倾销、电池的知识产权调查等。几乎与提出对纺织品设限请求同时,今年7月,由美国14家家具生产企业组成的美国家具生产商合法贸易协会也联合向美政府递交了反倾销申请,声称中国产品已对美国家具行业造成严重打击。该协会还表示,将于秋季递交关于卧室家具的反倾销保护。

  文章引用种种迹象表明,随着布什政府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不断强化,美国对华贸易保护势力又重新抬头,中美贸易可能又将进入一个多事之秋。

  文章指出,中国纺织品输美增长只是替代了部分其他国家的对美出口额而已,根本谈不上对美国的纺织品行业造成了重要损害。这一点连许多美国机构和组织都不得不承认。如美国劳工部就指出,尽管美国丧失了整个纺织行业26%的工作岗位,但要证明其与中国纺织品之间存有直接关系,也并非如某些人想像的那样简单。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美国纺织行业提出这个申请,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阻止中国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原产地规定”中获得好处。由于美国许多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工业例如美国聚酯纤维和织物等迁往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区,美国的纺织品制造商把他们的产品运往该地区进行加工,然后再作为免税进口商品销回美国,这种贸易方式被看作是美国大纺织工厂的救星。中国夺取墨西哥等国的纺织品市场份额,使得以上获利贸易方式变为不可能。二是ATMI把此次对中国限额申请作为一次尝试,看看此类限制是否会对2005年被取消配额的那些产品也有作用。一旦此次申请获准,今后在其他领域也将会出现一系列类似请求,中国更多的产品遭受配额限制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纵观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部分制造商对中国部分优势行业快速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增强的一种固有的敌视心态,他们的一系列做法只不过是从经济上“遏制中国”的另一种表述。中美纺织品贸易之争再次说明,“中国威胁论”在美国不但没有消失,在时机到来时还会不断兴风作浪。

  文章还写到,随着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日益临近,布什政府无法忽视国内纺织行业的呼声,因此可能会在进行完相关调查后,依照既定程序作出某种对中国不利的判定。

  为了给布什政府施加更大的压力,ATMI公开声称,如果布什政府不采取行动,协会不会支持布什政府明年进行的总统选举。

  因此,由于政治和经济的需要,布什政府很可能从现行的贸易立场后退,以迎合制造界和商界,从而为明年的大选捞取选票。

  另外,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任何成员国都不能再对纺织品的进口实施限制,美国对此心知肚明,也因此深感时间紧迫。根据《中美入世协议》的“进口潮”机制条款,虽然授权美方在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激增导致美同类行业或产品受损的情况下,可以对来自中国的纺织品继续实施配额限制,但美国的自卫措施最远只能保留到2008年12月31日。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要真正达到保护自身利益的目的,也只有在剩余的时间内加快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这种调整显然不是美国纺织行业愿意看到的。

  综合上述分析,尽管美国纺织业的申诉报告并没有提供多少新的证据,但美国纺织业的诉求依然很有成功的可能。而且,从美方制造界、商界直至政府所制造的浩大声势来看,似乎已是志在必胜。ATMI一方面大力宣扬中国纺织品对美国的威胁,他们耸人听闻地表示,如果不对中国进口加以限制,到2005年1月1日美国将失去63万个纺织业就业岗位,1300家工厂被迫关闭。另一方面7月24日的递交申请还刻意选在美国国会举行,公然把它与明年的总统大选联系在一起,使布什政府的压力陡增。

  目前,中国纺织业(包括服装业)的国际依存度约在40%以上,如果剔除部分来料加工贸易,实际的国际依存度也在30%以上。而服装业的国际依存度更是高达50%以上。一旦美国对中国纺织品的设限申请生效,据有关部门测算,如果中国服装出口下降1个百分点,全国服装生产就要下降0.5个百分点,全国就会有3.6万人失业。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据悉,在19日美商务部宣布受理ATMI的设限申请后,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业界代表已奔赴美国,就此问题与美方进行沟通、协商。但美方也应认识到,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是中国产品质量和服务不断提高的结果,是中美两国业界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美国进口商、分销零售商和消费者自主选择的结果。中美纺织品贸易的发展不仅仅对中国有利,而是对中美两国双赢的现实选择。在解决贸易摩擦问题上,双方都应头脑冷静,要合作、要发展,而不是对抗导致两败俱伤。(苗迎春)

 
编辑:闻育旻
  打印稿件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