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驶入发展"快车道"? 须防化为炒钱工具(2)
尽管如此,这个数字与一年前《工作安排》定下的计划仍相距甚远。
“没有开过银行的不知道怎么开,而开过银行的人又不太想开村镇银行。”谈及村镇银行的发展未能如愿提速的原因,一位外资村镇银行负责人如是总结道。
徘徊:模式之辩
企图三年设立过千家的村镇银行很快便遭遇了发展瓶颈:一方面,以当时村镇银行的设立模式很难达到“三年计划”的规模;而另一方面则是,如此规模化发展后的村镇银行将如何管理?
就在2010年底,银监会收到了两份关于村镇银行的“报告”,一份来自建行、一份来自中行。而这两份报告则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批量化”发展村镇银行的概念。
据某国有大行相关人士介绍,经过“踩点”和调研后发现,一家一家成立村镇银行不仅速度慢,关键是很多事情应该是要集约化、要量化之后才能做。
“村镇银行本身规模小、人员少,一个30多人的地方如何达到银行机构对人员培训、经营发展、IT技术的 高要求 ?例如,一家村镇银行的资本金可能才3000万,光一套IT系统就不止这么多了。”上述国有大行人士指出。
然而,上述建行和中行的报告却因涉及村镇银行的“模式”问题,在报送给国务院后被搁置了。
上述外资村镇银行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不管是建行的“控股公司”模式,还是中行提出的“管理总部”概念,都绕不开两个令人“纠结”的问题。
“首先,从监管方面来看,银监会无权 管理 公司。其次,建行和中行都是与外资合作开设村镇银行,其间涉及到一些政策规定和经营管理问题。”他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