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 | 林冬梅:菌草何以成为中非农业交流重点项目?

分享到:

东西问 | 林冬梅:菌草何以成为中非农业交流重点项目?

2022年10月22日 18: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中新社约翰内斯堡10月22日电 题:菌草何以成为中非农业交流重点项目?

  ——专访中国援非农业专家林冬梅

  中新社记者 王曦

  2021年,一部《山海情》感动了中国。通过该剧,人们了解到菌草技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更为难得的是,这项由著名科学家林占熺教授发明的农业技术,不仅造福中国民众,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走向非洲,并成为非洲摆脱贫困的助推器之一。

  作为中国菌草技术在非洲项目的负责人,曾任福建农林大学与南非夸那省农业厅、卢旺达农业部合作的菌草和旱稻项目专家组副组长林冬梅近年来专注于菌草技术在非洲的推广。她日前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畅谈菌草在中非农业交流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意义。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非菌草交流合作项目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林冬梅:中非菌草交流合作已有近30年时间,在不同阶段发展出不同合作类型,多措并举、齐头并进:

  首先是为发展中国家包括非洲国家提供的各类菌草技术培训,包括技术培训班、官员研修班、双边培训班等。从1995年起一直到现在,我们在福建和非洲为来自44个非洲国家的6957名学员进行了培训,他们成为非洲各国传播菌草技术的使者。

  其次是自主对非开展菌草技术扶贫项目的合作。从2004年开始,我们与南非和卢旺达相继签订菌草技术转让与产业化扶贫的合作协议并实施,此后还与马达加斯加、坦桑尼亚、肯尼亚、尼日利亚等国的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当地机构开展合作。

  第三是对非洲的技术援助项目。从2006年开始,我们陆续承担了中国政府援莱索托菌草技术项目、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以及援中非菌草技术项目,在当地建设菌草技术示范基地和示范中心,并且长期派遣专家开展技术本土化和推广工作。

福建农林大学为学员讲解菌草自栽培木耳技术。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 供图
福建农林大学为学员讲解菌草自栽培木耳技术。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 供图

  第四是通过联合国菌草项目在非洲进行推广。从2017年开始,我们与联合国经社部合作召开一系列非洲区域会议和国别研讨会,组织非洲各国交流发展菌草产业的经验,促进各国制定有助于菌草技术落地实施的政策措施,并对小农和青年学生进行短期技术指导和培训。

  第五是为非洲国家菌草科技创新培养本土化人才。从2009年开始,我们为8个非洲国家培养了21名菌草专业的博硕士留学生。

  总体来讲,中国技术援助项目和技术培训的影响力大、持续时间长,在当地起到的扶贫效果好,联合国相关项目有利于开展多边合作,促进交流。

福建农林大学承办发展中国家菌草技术培训班。学员参观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研究实物。郑帅 摄
福建农林大学承办发展中国家菌草技术培训班。学员参观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研究实物。郑帅 摄

  中新社记者:中非菌草交流合作的特点是什么?

  林冬梅:中非菌草交流合作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而美”:与工程建筑类项目相比,农业类项目的资金规模都较小;二是“惠民生”:尽管投资规模不大,但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且受益面大,特别是小农户掌握相关技术后能长期受益,获得感强。但菌草技术受到农户技能水平的影响,其规模推广仍需持续投入,引导当地农民也需格外耐心。起初1至2年的发展速度慢一点,但只要农户掌握了技术,当地产业链条形成,就会迎来快速增长,就像是闽宁协作中《山海情》的故事一样,菌草合作为当地实现自我造血功能,这对非洲国家减贫产生了较为深远的效果。

福州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食用菌培育基地内各种正在培育的食用菌。郑帅 摄
福州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食用菌培育基地内各种正在培育的食用菌。郑帅 摄

  中新社记者:中非菌草交流合作当前存在哪些问题?

  林冬梅:首先是不确定性。当前国际局势纷繁复杂,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特别是一些国家政局不稳,社会治安较差,给我们的日常工作造成很大困难,近几年的疫情也对中非菌草交流产生较大影响。二是当地农业科技基础薄弱,加之中方项目专家人数有限,必须依托当地农业推广体系开展工作,因此技术推广的效率仍受制于当地条件。

  中新社记者:菌草为何会成为中非农业交流合作的重点项目?它具有哪些优势?

  林冬梅:菌草的优势首先是生产方式亲民,其简便化的生产模式降低了农户面对的风险,并在短时间内创造效益,能够较快实现脱贫,非常适合小农户,受到非洲当地民众欢迎;第二是技术的适应性广,而且一草多用、循环应用、产业链长,这是非洲各国极为看重的;第三是综合效益高,除了经济效益,菌草的生态效益同样重要,种植菌草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能帮助当地应对气候变化,因此备受青睐。

福州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展示利用菌草技术培养的蘑菇等食用菌。郑帅 摄
福州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展示利用菌草技术培养的蘑菇等食用菌。郑帅 摄

  中新社记者:以菌草为代表的中非农业交流合作的效果和意义是什么?

  林冬梅:在中非菌草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技术本土化、政策协调、技术有效传播、产品市场开拓和培训教育五方面缺一不可,这是一套完整的“组合拳”,缺少任何一环都较难使中非农业交流合作落到实处。

  以菌草项目为例,正是通过农业专家和工作人员多年来的不断努力,菌草项目交流才能不断结出成果。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解决非洲当地畜牧业发展饲料不足的问题;二是为当地发展了新兴的菌菇业,减贫效果突出;三是为非洲当地民众提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以菌草为代表的中非农业交流合作以人为本,重视基层民众脱贫减贫,其实际效果兼具经济和生态效益,是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一大公共产品,这是中非农业交流之所以能够在国际社会引发共鸣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中非农业交流合作体现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堪称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生动实践和诠释。在此过程中,中非人民共享科技和扶贫成果,共建中非农业未来可持续发展道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菌草交流合作的桥梁作用,更多非洲基层民众了解了中国和中国人民,中国在非洲人民心中的形象进而不断提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新社记者:中非菌草交流与合作项目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林冬梅:目前,以菌草为代表的中非农业交流合作已经在南非、卢旺达、肯尼亚、尼日利亚、坦桑尼亚、莱索托等非洲国家落地,其他尚未落地的国家也相继表达了强烈意愿。可预见的是,未来菌草项目将会在更多非洲国家生根发芽。

  其次,菌草项目因其独特的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受到世界关注,特别是近年来菌草在生态治理方面发挥的作用愈发显著。

  第三,在中非菌草交流合作项目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非洲民众认识并了解菌草,他们会成为该项目的宣传、实施和执行力量,从而使菌草技术真正内化成这些非洲国家农业的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完)

  受访者简介:

  林冬梅,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农林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农工党福建农林大学主委,联合国菌草技术项目技术顾问。长期从事菌草技术的科研、推广、教学与国际合作工作。先后担任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援斐济菌草技术合作项目、援莱索托菌草技术合作项目、援巴新菌草旱稻技术项目、援中非菌草技术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国内联络人与专家。作为科技特派员服务脱贫攻坚、生态治理和乡村振兴工作,实施对口帮扶项目。

【编辑:田博群】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