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晚8时许,武昌渡口。状元实业家、江苏谘议局议长张謇正准备沿江返回。船刚开动,对岸忽然枪声大作,火光冲天。“舟行二十余里,犹见火光熊熊上烛天也。”惊骇不已的张謇事后才得知,那是武昌起义的烽火。
[同期]张謇研究中心干事会副会长 张廷栖
当天晚上,在离开这个武汉之前,白天(张謇)还同武汉的官方人士,像瑞澂他们接触,以后呢,晚上他就乘船离开了武汉,离开武汉不远,大概二十多里的时候,晚上看到武昌起义的炮火,火光冲天。于是晓得武汉大概发生事情了。真正的事实真相,他一直到了安徽的安庆,安庆上岸以后,因为得到了确切的消息,革命党发动了起义。因此就急急忙忙离开了安庆,以后到了南京。
[解说]
张謇1853年生于江苏海门。家中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因此还被称“四先生”。1876年夏,张謇前往南京浦口,在时任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的军中担任文书。后袁世凯投奔而来,吴长庆便安排张謇教袁世凯读书、写文章,二人因此结下交情。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设恩科会试,张謇考中状元,后被授予三品官衔。1896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在江苏通州设立商务局。两年后,由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在通州正式破土动工,次年建成投产。由此,张謇开始了由从状元变身为实业家的道路。武昌起义爆发后,张謇深知,革命必将对他的实业发展计划带来影响。
[同期] 南通大学张謇研究所所长 教授 王敦琴
他(张謇)觉得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不希望发生一些就是时局的混乱,他希望有一个和平的、稳定的环境,来让他实现他的一种“实业救国”的理想,来让他实业更加有所发展,所以当时他还对清廷抱有幻想,他一到南京以后,他就到,去找南京的督抚,想请他们出面去援助武汉,但是遭到了拒绝,那么他又赶到苏州,又去起草了一份就是上书,希望速开责任内阁的一份建议书,这个时候其实他对清廷虽然非常失望,但是他还给予一份希望,还希望能把这个局面尽快平息下来。
[解说]
辛亥革命之前,张謇已经为立宪开展了大量活动。1910年起,他曾三次在京发起设立责任内阁的请愿活动,张謇也因此成为当时立宪派的领袖,但清廷在辛亥宣统三年(1911)4月10日的一纸“皇族内阁”诏书,让立宪新政顿时成为泡影。看来,立宪运动已经成为一副剂缓不济急的药方,张謇决心亲自劝说掌握政府最高权力的载沣,来为这个濒于死亡的王朝注射强心剂。
1911年4月27日,张謇偕同江谦等一大批随员,从上海乘轮船溯江而上。5月2日到达汉口。他们在武汉只停留了半天,可是却通过两江总督瑞澂,以最快的速度取得了奄奄一息的湖北纱、布、麻、丝四厂的承租权。5月10日,张謇一行乘专车循京汉铁路北上。
张謇之所以要取道京汉铁路北上,除为了承租湖北四厂以外,也是为了到彰德(今天河南安阳)与袁世凯共同分析时局与商讨对策。张謇很明白,袁世凯虽然罢职在野,但他在北洋武装系统中的潜在势力仍然原封未动,任何政治上的筹划,如果没有得到袁世凯的默契与支持,都必然会流于纸上谈兵。
[同期] 南通大学张謇研究所所长 教授 王敦琴
他认为这个时候,国家要有一个强有力量的人,来维持、来掌控这个局面的时候,他想到了袁世凯。所以他在北上的途中,他要想去见一见袁世凯。张謇日记当中也写的,他要去见袁世凯,他就派人送了一封信,这个信完全就是居高临下的,就是那种命令式的。一句话,意思就是说我们什么时候、什么时间,我要到你这边来,到你府上来,你要在家。
[解说]
5月11日下午五点钟,火车到达彰德,袁世凯早已派有仆人和轿子侍候。张謇独自前往洹上村,与袁世凯密谈到深夜。袁世凯本来还想挽留张謇过夜,但张因急于赶到北京便谢辞了,而回到火车已是深夜十二点钟。关于这次密谈内容,文字记载很少。张謇当天的日记只有寥寥数笔。
[同期] 南通大学张謇研究所所长 教授 王敦琴
张謇拜见了袁世凯之后,他在日记当中没有多写,但是呢有几句话很重要。他就觉得说跟袁世凯谈故论时,觉得他的见识呢,远在碌碌诸公之上。他跟(袁世凯)会见以后,回到车子上就跟他的随行人员讲,说慰亭(袁世凯)毕竟不错。这个话也是很有深意的。所以呢从此以后张謇对袁世凯呢就是又增加了一份好感,感觉他这么多年还是有一些进步的。
[解说]
回京之后,张謇向载沣等皇室显要进陈,劝说清廷缓和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紧张状态,加紧开发东北等地资源,以解救财政、金融和经济的危急。
为庆祝湖北大维纱厂正式开工,张謇再次启程赴湖北武昌。而这正是武昌起义的前十天,历史似乎是有意安排这位反对暴烈行动的立宪派领袖亲眼目睹革命起义的情景。
亲眼目睹的武昌烽火,将历史的车轮推向了张謇最不愿看到的方向。继上海光复之后,苏州、杭州也纷纷宣布独立,革命军甚至把军舰开到了张謇家乡---江苏南通。张謇至此认清了现实,决定放弃君主立宪,转向共和。
转向共和后的张謇不仅支持恢复江苏全省政令的统一,还致电奉命进军湖北的袁世凯,劝他认清国内“大多数趋于共和”的现实,应赶紧前往北京,防止皇室逃亡,尽快与南方达成协议,以确定共和政体,稳定全国局势。
作为立宪派领袖的张謇等人宣布赞同共和,极大地增强了革命号召力,受到革命党人的热烈欢迎。南北议和开始后,凭借与袁世凯的私交,张謇斡旋于两派之间,最终促成袁世凯“逼宫退位”。1911年12月14日,张謇终于将作为清朝臣仆标志的辫子剪掉,并在日记上注明:“此亦一生之大纪念日也。”可见张謇走向共和的诚意。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临时参议院。1月2日,张謇接受南京临时政府邀请,就任实业总长。
[同期] 南通大学张謇研究所所长 教授 王敦琴
那么其实这个临时政府成立的时候,困难是非常大的。一方面是什么皇帝还在,对不对,还在朝廷、还在宫中、他还是名义上的皇帝,只是各地在纷纷宣布独立而已。另外一方面新生的政权财政非常困难,几乎是身无分文。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孙中山、黄兴为了筹措资金啊,可以说是用尽心力。那么这个时候呢,张謇也担当了重任,张謇呢就是在这个时候呢,为新生的政府筹款大概百万两以上。
[解说]
当时的南京临时政府 “实际的情况是,当时政令都不能出南京,军饷都发不出来。”张謇是一个务实之人,这种情况下,他更愿意和实力派的袁世凯合作。于是张謇离开了南京,北上加入了袁世凯的阵营。
1913年袁世凯成为正式总统,任命张謇为农商总长。但不久袁世凯便下令解散国会,复辟之心初露端倪。张謇曾经劝阻袁世凯,表示解散国会等行为将会诱发新的动乱。到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时,张謇愤然辞职。在袁世凯复辟称帝之前彻底与袁世凯斩断了联系。一生政事,至此告一段落。风卷云垂中,张謇彻底离开政坛,回到家乡南通,实现他的“父实业、母教育”的梦想。
[同期] 张謇嫡孙女、原南通市政协副主席 张柔武
那时候选的这个南通,因为南通像一块白纸啊,荒芜的。当然就是发展经济要放在首位,所以他就办了那个大生厂。那么一系列的什么油脂厂啊、面粉厂啊、盐厂啊,各个厂都有。怎么会办大生厂呢?其中也有一个理由,就是那个时候日本商人到南通来,买南通的原棉,买了去以后,成纱以后高价再卖给我们中国。那么我祖父觉得这个就等于就是把自己的肉去喂虎,所以自己办。那么后来还办福利事业,办教育,还搞垦牧。垦牧也很重要。
[解说]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张謇的理念决定了他事业的规模,其一手创办的大生纱厂仅在1914年-1921年的8年间,利润就多达1000多万两。1920-1921年,上海报纸天天刊登大生的股票行情,是当时市场上最抢手的股票之一,这位告别仕途的状元迎来了事业发展黄金时代。而赚的盆满钵满的张謇并没忘记教育和公益事业,据统计,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而学校却多达370多家,首开了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
然而,随着1922年的棉纺织业危机爆发,加之过多投身公益,以企业家之力,办社会化之事,严重拖累了大生,导致张謇的事业全面崩盘。直到1926年去世时,他也没能看到转机。
回顾张謇一生,他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毛泽东曾说:“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后人常把他称为“状元实业家”。
(编导:陆建国 摄像:陆建国 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