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杏佛之子杨小佛曾经这样说:如果没有辛亥革命,我父亲杨杏佛和母亲赵志道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走到一起的,更无缘结成夫妻的。时势,有时候也能造就姻缘。
杨杏佛,名铨,生于江西清江。1910年,17岁的杨杏佛加入同盟会,1911年与茅以升一道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也就是现在的西南交通大学)。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他立刻赶赴武昌参加保卫战。
同期声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戴鞍钢(就是因为这个政府不可救药 所以民众的痛苦是日益的严重 包括他们自己的对前途的一些考虑 所以当革命真正爆发的时候 他们毅然决然的走向革命是理所当然的。)
而就在这个时候,千里之外的上海,一位中西女塾的少女同样也为武昌起义而激动不已。她与四位同学一起,偷偷离家,跟随着红十字救护队登上了前往汉口的轮船。这位少女就是有“民国诸葛”之称的政坛奇人赵凤昌的小女儿,赵志道。
失去女儿音讯的赵凤昌几经周折,在轮船上找到了赵志道。
同期声
杨杏佛长子 杨小佛(看的时候起头我母亲不敢出来 怕他要她回家,结果人家说他带了大包小包来的,不是要你回家的,是不是,所以我母亲就出来了,出来的很好,因为我外祖父并没有要她回家,是给她带点吃的带点衣服,给她点钞票让她去)
1912年1月,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杨杏佛到南京任总统秘书处收发组组长。孙中山辞职后,杨杏佛不愿意在袁世凯政府任职,他在孙中山的帮助下,作为民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赴美国进入康乃尔大学学习。机械系毕业后,又转入哈佛大学攻读工商管理。
而赵志道在武汉担任护士工作一个多月后,因为战局渐稳,最终回到了上海。此时,中西女塾已经用“无故旷课”的名义将她除名。在父亲的建议下,1912年,她来到美国进入孟河女子学院就读。
在美国,推崇科学的杨杏佛和一些留学生一起创办了中国科学社,并开办了《科学》杂志,经常聚会探讨科学、文学和政治。就在这些留学生的聚会上,杨杏佛与赵志道相遇了。经过两年的交往,1918年秋,他们在美国秘密结婚。同年11月,他们学成回国,在上海举办了一个新式婚礼。
回国之后,杨杏佛一边为《科学》杂志续刊而奔走,一边四处寻找职业。但是,中国的人权状况让他意识到,实业无法救中国。
1919年9月,杨杏佛带着全家来到南京,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现在的东南大学)商科任教授。
同期声
杨杏佛长子 杨小佛(一直教到1925年,1925年他跟那个校长的关系不好。因为我父亲在教书的时候呢,这个学生里头也有共产党员,同时我父亲教的这个工商管理里头,有经济方面的东西,经济方面的东西就跟马克思、恩格斯他的经济理论就联系起来,这个事情这个校长就不满意。)
在回国之后,赵志道一直没有出外工作。而就在这段时间,性格刚强的赵志道与杨杏佛的母亲发生了矛盾,甚至闹到双方几次离家出走。
同期声
杨杏佛长子 杨小佛(先是在南京,我们在南京住了5年嘛,南京那时候我的祖母也在南京,祖母跟我们家住在一起,我母亲对我这个祖母就不是很孝顺,而且是讲很不孝顺,所以我祖母后来就跑到尼姑庵里出家了)
1924年10月,杨杏佛离开了南京,赴广州任孙中山秘书。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京逝世,杨杏佛任治丧处秘书,后担任丧事筹备处主任干事,主持筹建中山陵。
1927年10 月,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大学院成立。蔡元培任院长,杨杏佛任副院长。第二年 4 月,蔡元培和杨杏佛等人又筹创了中国第一个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蔡任院长,杨杏佛任总干事,在上海亚尔培路331号(就是今天的陕西南路235号)设总办事处。
同期声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 苏智良(这个中央研究院,对于中国的学术的积累,人才的培养可以说起了非常重要的奠基的作用,举例来说,他建立了很多的研究所、,实际上在这个中央研究院当中培养了大批的中国的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杨杏佛的在中央研究院据我所知呢,他是组织一般事务,那么他辅助蔡元培呢做了很多的实务,所以也是可以说是非常有贡献的这样一个干部。)
而就在杨杏佛事业有成的同时,他与赵志道的婚姻却走向了破裂。
同期声
杨杏佛长子 杨小佛(因为你晓得我妈妈的脾气很急躁,跟我父亲常常要吵架,他在家里吵架呢,因为怕人家听到,他们两个用英文吵架,响得不得了)
一次次的争吵,终于让杨杏佛忍无可忍,他写了一篇《不自由毋宁死》的宣言,发表在《申报》上,表明了自己与赵志道离婚的态度,并委托吴经熊律师办理离婚协议。
同期声
杨杏佛长子 杨小佛(我母亲说她不愿意离婚怎么样,这个(律师)是很有办法的,(说)现在这个社会,女人离婚是吃亏的,女人没有工作能力,也没有赚钞票,离婚以后怎么弄呢,所以我知道你是不愿意离婚,但是我母亲听了他这个话了,就跳起来,她说你以为我怕这个经济的问题,而不愿意离婚吗,我不是这个意思,她觉得离婚是没有理由,至于你说什么经济怎么样怎么样我倒没有这个考虑,实际上这个律师啊是激将法,那你这么一来呢,她说好吧愿意离婚就离吧。)
1931年协议离婚之后,杨杏佛离开了家,暂时住在中央研究院的办公室里。但是,差不多每个星期日都到霞飞坊5号来看望两个儿子和赵志道,并且按时奉上半个月的工资,支付母子三人的各种开支。
1932年12月,杨杏佛与宋庆龄、蔡元培等著名人士于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总干事,并组织营救了不少被关押的爱国人士。这些行动使他成为国民党右派的狙杀目标。
同期声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戴鞍钢(杨杏佛是民主同盟的 他是反对专制的 在这一点上当然蒋介石是不能容他的 一个就是专制 一个就是民主 不可调和的)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 苏智良(杨杏佛所抱持的政治理念还是一个自由民主幸福的一个共和国,一个人民当家作主这样一个理想的国家)
1933年6月18日,星期日,上午8点,杨杏佛带着十四岁的长子杨小佛准备乘汽车去大西路乘马郊游。他先上了道奇牌的轿车,刚好该车司机不在,就换乘纳喜牌的篷车。当汽车刚刚驶出中央研究院大门,要向北转弯时,四支手枪同时朝车内射击。
同期声
杨杏佛长子 杨小佛(我坐在这边忽然听见这个响,就是这个枪,因为他开的很近嘛,就在耳朵边 我就以为是是不是车胎爆了,我就头还伸出去看了是不是车胎爆了,哪想我头刚出去又响了,等于就在我这个耳朵旁边响了,所以我就眼睛发黑。2:55就晕倒了,就不知道了。等我几秒,一两分钟后头呢,我发现了我这个人不是坐到位置上,是躺在下面上面是我父亲压在我身上,实际上是我父亲来 掩护我,就是他在我身上,如果有子弹打过来,就打不到我了,他呢实际上已经中了2枪,他中的一枪是心间,一枪是腰子,我就喊他,他没有答应我,他已经不能答应了。)
1933年6月20日,杨杏佛的大殓在胶州路万国殡仪馆举行。鲁迅冒着危险前来参加。其他的亲友同事共有百余人送了挽联和花圈,其中赵志道的挽联颇为醒目,联曰:
当群狙而立,击扑竞以丧君,一瞑有余愁,乱沮何时,国亡无日;
顾二雏在前,鞠养犹须责我,千回思往事,生离饮恨,死别吞声。
在之后的岁月里,赵志道买卖过公债,出租过房屋,始终不曾求过人,独自把两个孩子抚养长大。她一直保存着杨杏佛的许多珍贵文札,其中有杨杏佛的部分诗词、日记和文章手稿,还有一起度过的18年间,杨杏佛写给她的信。
2008年,杨小佛将包括宋庆龄17封书信的杨杏佛文札捐献给了上海宋庆龄陵园,并将之集结成书,取名为《啼痕》。
编导:忻硕如 徐明睿 摄像:张亨伟 康玉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