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在广西柳州市百朋镇怀洪村,几位村民正坐在自家门口娴熟地编制竹筐。成熟的竹子在他们手中经分篾、刮青、剖丝等多道工序后成为竹篾,一根根厚薄均匀、粗细一致的竹篾在他们灵巧的指尖来回穿插,不一会竹筐的雏形就显现出来。
【解说】竹编在该地有着300年的文化积淀,体现壮民族的造物精神和审美情趣。在塑料制品普及的当下,竹编仍然广受市场认可,这一传统技艺在这些手工匠人灵巧的手中不断延续,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不错收益。
【解说】村中年逾70岁的覃氏,从年少起便和父母学习竹编工艺,如今覃氏的手艺已十分精湛,她编织的竹筐美观大方,纹理整齐。据她介绍,竹编技艺仅依靠家族口口相传,是早年当地村民的必备手艺。
【同期】竹编手工匠人 覃氏
(竹筐)用来装谷子,装玉米,装肥料也得,样样都装得。(我)从17岁就学编了,以前老人教的,个个都要(学)。我两天能做5对(竹筐),做一个要50分钟。年轻人都不做,现在都是老人家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解说】上世纪80年代,正值竹编用品大量需求之时,竹编成为当地村民的必备手艺。在编织一定数量后,村民们往往会用三轮自行车载满这些竹编制品,远赴近30公里外的柳州市区售卖。由于附加值低,如今村中仅剩十几户人家仍在编织竹制品,大部分年事已高,但仍有不少收购商上门收购。
【同期】怀洪村村民小组长 覃兆板
以前80年代,我们家家户户都编,目前我们村就都是这些老人(在编)。现在就是,有外面老板进来收购,现在市场也好销,(匠人们)一天也能收入五六十块钱。
【解说】村民们在编织好竹筐后,将在村中小卖部进行规整集纳,由收购商统一收购。根据手艺水平的不同,竹编匠人每日少则编织1至2个,多则十余个,并以每个12至15元的价格卖给前来的收购商。农闲期间,编织竹筐能够为这十几户人家带来一定经济收入。
【同期】竹编收购商 范长光
一般一次收购百把个,我们拉回去一般是在自家门面卖,来买的有点是厂矿,还有工地,还有学校。有的时候,(他们)会要得多点。
【同期】据了解,壮族竹编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2016年,其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从传统农业社会延续至今的社会生产生活用具,传统竹编见证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并仍在当下发挥一定的经济价值。
刘俊聪 黄利洁 广西柳州报道
责任编辑:【孙静波】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