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梧:要在文明的长河中去理解中国

分享到:

张梧:要在文明的长河中去理解中国

2023年09月27日 21: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中新网山东曲阜9月27日电 “如果说文明是有差异的,那么这种差异是否必然会导致对抗?能否找到一种‘和而不同’的模式?我想都可以在中华文明当中去找到答案。”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系主任助理、中国人学学会秘书长张梧27日表示。

  9月27日,由中国新闻社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中国新闻社山东分社、东西问智库协办的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东西问·中外对话”论坛在山东曲阜举行。在青年圆桌对话环节,张梧就“如何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跨越地缘政治利益鸿沟”这一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梁犇 摄
  中新社记者梁犇 摄

  张梧认为,文明之间彼此存在误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当大家真正去了解中华文明,就会深刻地感受到,其实中国并没有像西方地缘政治这样的视角,去寻求零和博弈、彼此对立,我们的文明会给世界提供另一种选项。”

  在张梧看来,读懂中国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一定要在文明的长河当中去理解中国。他指出,儒家文明具有深刻的地理依赖性。对一个浸润在儒家传统的中国人而言,其人生意义的基本结构可以归结为“家在哪里,我就在哪里”,这区别于世界上很多地方“我在哪里,主就在哪里”的世界观。“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去扎根自己的土地,去建设好自己的土地,而不是去垂涎别人的土地,去挑起地缘政治上的冲突。”

  张梧认为,中华文明不需要在诸多实体当中再增加一个实体,而是可以在不同文明实体当中去增加一个平台,一种关系,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而达到文明彼此之间和谐共存的状态。这是儒家思想可以提供给世界的,处理文明之间关系的非常有启发的洞见。

图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系主任助理、中国人学学会秘书长张梧。 梁犇 摄

  未来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尤其是现存的文化差异,地缘政治上的短期冲突,未来会趋同还是会变得更加不同?张梧持乐观态度。在他看来,青年人是未来文明交流互鉴的希望所在。各国青年之间的共性远远大于他们的差异性,而西方的青年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对于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好奇、探究和尊重,闪烁着求知的目光来了解中国、读懂中国。

  谈及青年应该如何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做贡献时,张梧表示,首先要相信青年,而不是去规定青年。要允许青年去探索,期待他们能带来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我觉得《论语》开篇的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恰恰就是青年的心态,而且既有对于青年的肯定,也包含着对于青年的告诫。”张梧说。

  张梧进一步解释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青年人要保持学习、开放的态度,拒绝说教,要看到这个世界上其他文明中值得我们去学习、思考和借鉴的地方,戒除无知与狂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待远方的朋友要开放、包容、接纳,而不是在信息茧房里去对待他者。最重要的是要把别人真正当成朋友,允许朋友去做他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允许别人去做自己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智慧。

  他认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是最重要的。不因为别人的误解而恼羞成怒,才是真正的自信。“这也对今天的青年提出了一种告诫,就是要相信自己的文明,欢迎别人来了解我们的文明,很多的误解终将会消除。”(完)

【编辑:王祎】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