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人民幸福生活)河北融合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增强百姓幸福感

(人民幸福生活)河北融合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增强百姓幸福感

2022年07月14日 18:50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人民幸福生活)河北融合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增强百姓幸福感
    晨曦中的沧州市城区大运河公园 孔超 摄

  中新网石家庄7月14日电 (王天译 崔志平 鲁萍 赵栋)雨后的河北沧州大运河市区段绿茵葱葱,碧波烟霞,如同水墨画晕染开来。在沧州市运河区文旅局工作的王韬,一大早赶来定格下大运河的雨后美景。

  “儿时围着她玩耍,长大了为她记录岁月的痕迹,我这一生都离不开大运河了。”王韬爱好摄影,镜头对准大运河,开启了行走大运河之旅。今儿走泊头段,明儿去吴桥……几年来,他记录下大运河白雪皑皑中的肃穆和瑰丽晚霞中的壮观。

  “曾经运河边杂草丛生,周围还有不少垃圾。现在碧波荡漾,两岸游园成片,满眼苍翠,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王韬边和笔者聊天,边用镜头捕捉下百狮园内孩童嬉戏、堤顶路上年轻人晨跑的场景。

  沧州自古因大运河闻名,大运河流经沧州境内215公里。大运河的变化,源于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积极推进。近年来,沧州坚持规划引领,强化项目支撑,加快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建设。

沧州市大运河景观带城区段夜景 苑立伟 摄
沧州市大运河景观带城区段夜景 苑立伟 摄

  大运河是沧州城市的中轴线,沧州以此展开城市建设,勾勒出大运河沿岸百姓的幸福生活。全力打通城区断头路、主次干道排水管网清淤、补齐城市公厕短板、建设“口袋公园”、开展“洁净城市”行动,中心城区环卫质量得到全面提升……水清、路畅、景美、人幸福。

  自去年以来,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按下快进键。据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办公室主任张强介绍,大运河沿线完成全域河道清淤和岸坡护理,运河沿岸“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大运河核心监控区376个村全部实现生活污水管控,308公里堤顶路全部硬化,累计种植乔灌木30余万棵。今年以来,谋划推进了18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项目,总投资225亿元。

  张强说,南川楼、朗吟楼又重新矗立运河岸边,不用只在“危楼新建枕芦洲,过客登临即胜游”“无边春水向东流,飘洒微风吹入楼”的诗句中回味了。运河公园、百狮园风景宜人,随大运河蜿蜒向北,园博园、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依次坐落。占地2951亩、工程总投资13亿元的园博园项目,两岸打造春季桃红柳绿、夏季绿树茵茵、秋季枫叶浸染的运河生态带风光。

  家住园博园项目对面的沧州市民代立新,对新建的园博园充满了向往:“我家门口都成景区喽!”

  大运河市区段两岸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日益完善,沿岸群众有了更多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要努力让古老的大运河成为沧州最具魅力的生态名片、文化印记和产业高地,为这一方水土上的百姓营造幸福的生活环境。”张强说。

  除沧州市外,大运河还流经河北境内的衡水市,全长179.05公里。大运河衡水段是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系的一部分,从故城县南部辛堤村入境,流经故城、景县、阜城三县,重点河段在阜城霞口镇、码头镇,景县安陵镇,故城郑口镇和建国镇。

航拍大运河衡水市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 景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航拍大运河衡水市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 景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大运河流经的衡水市故城县郑口镇,自古便是商品集散码头重镇,有“小天津卫”之称。“故城县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突出文化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实现应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故城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办公室主任王成龙说,依托大运河文化遗产,故城县打造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适度还原古街、古院、古渡口,实现街区沉浸式场景化。

  “在这里,文化场景、历史元素相得益彰。”石家庄游客胡光明说。

  衡水市景县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以大运河沿线遗存为基础,建设华家口京杭运河文化村,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双赢。“华家口村建起运河文化展馆,集中展示千年运河的‘景州记忆’,让景县的运河文化在保护中传承。”景县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王玉波说。

衡水市故城县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全景 故城县委宣传部提供
衡水市故城县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全景 故城县委宣传部提供

  阜城县刘老人村东临大运河,立村于北宋年间,盛产鸭梨。受运河文化影响,刘老人村古风淳厚,梨韵悠长,素有“中华第一古梨园”和“运河古梨第一乡”的美誉,是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生态旅游村。

  阜城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蒋俊浩说,该县深入挖掘刘老人村的历史文化、梨文化和运河文化,建设了八景十园二十八处景点,使生态旅游成为刘老人村增收致富的又一产业。(完)

【编辑:李岩】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