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川藏公路上的“追梦人”

川藏公路上的“追梦人”

2021年06月12日 17:23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沿着高速看中国)川藏公路上的“追梦人”

  中新社四川甘孜6月12日电 题:川藏公路上的“追梦人”

  中新社记者 王鹏

  6月中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迎来雨季。在高原日照和雨水的交替滋养下,安良村蔬菜基地的1400余亩莴笋嫩苗正茁壮成长。再过一个多月,这些高原蔬菜将沿着川藏公路运往其他省份,进入成都、重庆、北京、上海等地市民的厨房。

  安良村位于康定市新都桥镇,紧邻川藏公路318国道,2018年雅康高速通车后,从村子出发,不必再翻越山高路险、时常堵车的二郎山,可五小时直达成都。藏族小伙长青说:“以前车子在二郎山上堵两三天是家常便饭,高速通车后,我们再也不怕蔬菜烂在路上,也实现了脱贫致富梦。”

  从成都通往拉萨的川藏公路绵延数千公里,是穿越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高山峡谷的交通要道。近年来,随着雅康高速的建成通车,川藏公路步入“高速时代”,像长青这样的“追梦人”越来越多。

  安良村蔬菜基地里,几十位藏族村民正忙碌劳作。长青告诉记者,每年蔬菜种植季,基地都要聘请200余位村民,平均一户可增收三四万元(人民币,下同)。

  川藏公路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称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沿途景色壮丽,有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峡谷和大江大河。据甘孜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统计,每年旅游旺季,超百万人次游客通过骑行、徒步、自驾、跟团游等方式,踏上“征途”。近年来,有许多徒步者通过短视频平台发起直播,一边旅行,一边“创业”。

  在318国道新都桥路段,湖南小伙儿王建推着手推车徒步前行,皮肤已被高原阳光晒得黝黑。手推车上架着一部手机,他不时在直播中与粉丝互动。

  “川藏公路风景太棒了,路况也很好,我现在已经有几千个粉丝了。”28岁的王建非常健谈,去年他还在广州当房产销售员,今年决定徒步川藏线,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积累粉丝,梦想当一名视频博主。

  “徒步川藏线是一种身体和心灵的历练,这条路上跟我一样的人很多。”王建说,他一个月前从成都出发,每天走20到30公里,预计两个月后能到拉萨,“这趟旅行是我创业的起点,也可以说是追梦之旅”。

  川藏公路上的客流也为沿途的藏族村民实现“旅游致富梦”创造了机会。在新都桥镇水桥村,几十栋藏房被改造为民宿,村民在家门口从事旅游接待、销售特产成为常态。

  “我们村以前是贫困村,人均收入不足千元。开发民宿之后,去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2000多元。”水桥村党支部书记格桑达瓦说,以前村民们靠放牧、外出打工谋生,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川藏公路,多年来在不断“缩短”:新老二郎山隧道将里程缩短了近40公里,高尔寺山隧道将里程缩短了21公里,雅康高速将成都到“情歌之乡”康定的行车时间缩短至3.5小时……这条路上的“追梦人”中还有建设者的身影。

  在海拔近4000米的折多山隧道施工现场,全长8415米的隧道已累计掘进2500多米。来自高原下各地区的建设者们不仅克服了高寒低温缺氧的困难,而且跟高原复杂的地质条件“较劲”。

  “折多山隧道经常发生涌突水、坍塌,施工非常困难。”折多山隧道指挥部现场代表何山玉说,因地质过于复杂,隧道尚未使用爆破法施工,只能用机械开掘,“对单端掘进超1000米的隧道来说,这种情况极其罕见。”

  何山玉今年29岁,在川藏公路沿线建设现场,有不少像他这样的“90后”。在“追梦”的同时,年轻的建设者也在继承上世纪那些筑路军人的“川藏精神”。

  “先辈们那时用钢钎和铁锤开辟道路,牺牲了很多人,我们也要发扬这种不怕苦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把川藏公路建设好。”何山玉说,未来折多山隧道通车后,原先一个多小时的盘山路十分钟左右就能通过,“再也不怕大雪封山”。(完)

【编辑:陈海峰】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