熄灯引热议 西安地标钟鼓楼又亮起来了
熄灯引热议 西安地标钟鼓楼又亮起来了
远距离投光尝试解决保护与夜景矛盾
去年12月初,西安地标建筑钟鼓楼关闭了木建筑本体的照明设施。曾经一到晚上灯火通明的西安标志性建筑“变暗”了,令不少西安市民感到遗憾。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调整,是为了保证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地标建筑究竟是否应该“点亮”?该如何“点亮”?成为不少人热议的话题。
一个多月后,答案浮出水面,经过改造升级的钟鼓楼照明模式开始调试,预计将在春节前正式开始运行。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新的照明设施采用远距离投光的方式,避免在古建本体上安装。文物系统专家向北青报记者介绍,历年来,许多文物火灾都是由于包括照明系统在内的电气故障导致的,将照明系统挪到距离文物建筑有一定距离的地方,是值得肯定的做法。
地标钟鼓楼的亮与灭
引发西安市民关注
“一个多月后,再次看到灯火通明的钟鼓楼,感觉就好像老朋友回来了。”在西安市中国楼附近咖啡店工作的张女士告诉北青报记者。
一个多月之前,张女士偶然望向窗外,“发现当天的钟鼓楼比往日黯淡了很多,平日里都是灯火通明的。”张女士说,当时对变暗的钟鼓楼有些不适应。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西安的钟鼓楼位于城市中心,是西安市的地标之一,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至今已经有600余年的历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消息,去年12月,钟鼓楼保管所召开专题会,研究文物消防安全工作,其中一项决定便是将钟鼓楼调整为夜间泛光照明模式,关闭木建筑本体照明设施,并开展全面检查。
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介绍,实际上,钟鼓楼关闭建筑本体上灯光的决定,是出于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应急管理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
去年11月18日引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中,针对文物建筑“严格用电安全”的条款中明确要求,“文物建筑上不得直接安装灯具‘亮化工程’,在文物建筑外安装灯具的要保持安全距离。”
对此,多数西安市民认为,近年来,国外出现了包括巴黎圣母院等知名的文物古建筑因为火灾严重受损的案例,“地标建筑第一位应该是保护,只有保护好了,才能真正传播城市的文化价值,为此,我觉得钟鼓楼变暗没关系。”但也有网友认为,钟鼓楼的美丽夜景是西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还是希望能够看到灯火通明的钟鼓楼。”
钟鼓楼重现“灯火通明”
照明设备远离建筑本体
钟鼓楼到底要不要“点亮”?如何“点亮”?近日,答案浮出了水面。14日,张女士发现,西安钟鼓楼又亮起来了。
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日前,钟楼新的照明模式已经开始调试,鼓楼也将随即开始调试,春节前将正式运行,为西安的中国新年营造浓厚的节庆氛围。
据介绍,这次“亮化”提升,为了确保不在古建本体上安装照明设施,采用远距离精准投光方式,依托周边建筑、路灯杆,采用切光灯远距离对钟鼓楼进行照明,以达到预期效果。目前照明设备已基本安装完成,正在加快进度相继开始调试,确保照明质量。
西安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16日发文称,钟鼓楼的照明改造主要采用了世界古建筑照明的常规方法。在照明灯具上,采用LED灯,比起传统的照明灯更节能环保,控制也更方便;在照明控制方面采取多种控制模式,设有夜间模式、日常模式和节假日模式,其中夜间模式就可以更好地节能。
对于很多市民关心的古建改造本体保护问题,西北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权东计表示,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和利用的一个前提,没有文物安全,所有的利用和活化都无从谈起。文物利用的方式和方法,是以最小干预原则为前提。对文物干预程度越小,越有利于文物的保护。现在的方法和技术,拆除了很多原有的电线,移动了所有在文物本体上的电子设施,无疑更有利于文物的保护。
新闻内存
专家建议让照明系统远离文物
国家文物局16日发布了2019年度文物消防安全工作和节前突查暗访情况。据介绍,国家文物局与应急管理部先后开展了文物消防安全大检查和火灾隐患专项整治行动,两次共排查文博单位14.8万余家,发现安全隐患和问题15.4万余处,督促整改13.5万余处,国务院安委办对33家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文博单位挂牌督办。
根据国家文物局统计,2019年国家文物局共接报文物火灾事故21起,其中涉及世界文化遗产地1起(县保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起。在21起火灾事故中,有19起消防部门已查明火灾原因。
国家文物局称,电气故障仍然是最主要的火灾诱因,发生文物电气火灾8起,占42%。在检查中,有的文物建筑的木质构件上直接敷设灯具和线路,在文物单位内使用大功率电器,甚至用棉被等直接遮盖电器。这些都给文物建筑带来了严重的消防隐患。
“让照明系统远离文物本体,可以大大降低文物建筑所面临的风险。”一位文物系统的专家告诉北青报记者,历年来,因为照明系统在内的电气故障带来的文物损害,是非常严重的,“有些线路风吹雨淋之下,很容易发生破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安全隐患。”
“我们说地标建筑,首先是要保护它们,让他们更加长久地存在下去,不能说为了展示的效果,把文物建筑置于危险之下。从这个角度来说,把照明系统从文物建筑上挪到文物建筑周边有一定距离的地方,不但保护了文物建筑,还没有让文物的照明效果受太大的影响,无疑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做法。”
文/本报记者 屈畅
社会新闻精选:
- 2024年12月22日 19:28:23
- 2024年12月22日 18:26:01
- 2024年12月22日 17:05:36
- 2024年12月22日 16:58:29
- 2024年12月22日 16:51:33
- 2024年12月22日 13:38:29
- 2024年12月22日 12:19:32
- 2024年12月22日 10:11:46
- 2024年12月22日 09:21:13
- 2024年12月22日 09: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