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月26日油价再度上涨至今,出租车运营成本继续攀升,出租车要涨价的议论日甚一日。这件事政府关注事涉“稳定”;出租车公司与的哥关注事涉运营成本的分摊;乘客关注涉及切身利益。
截至昨天,各地为分摊出租车油价成本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应对。就是那些政策举措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其政策的着力点亦各有侧重。
以我们的目力所及,上海的反应最快,其主要拟采取的政策举措是建立油价与运价联动机制。同样拟采用“联动”的还包括北京及若干省份。就现有信源看,北京已公布了运价上涨的可能幅度,以试探社会反应。上海则产生了参加听证会的21名代表……
河南省的做法是减免针对的哥和所在公司的部分收费。该省发改委宣布,近期将在全省取消针对的哥的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费、垃圾处理费、价格调控基金;降低公司向的哥收取的管理费;延长出租车经营权有偿出让年限……
辽宁省另辟蹊径,拟减少的哥税负,即采用“油税”联动机制消化运营成本。
深圳市底气十足,市政府公开承诺,不把油价成本转嫁给的哥和乘客,改由降低的哥的“份儿钱”来消化油价成本。
还有少数省份,已通过媒体放风,在保持运价不变的前提下,向乘客另收“燃油附加费”,是为变相地调高运价。
一篇短文难以全面评判上述应对政策哪一类更具针对性,其对出租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如何。但就事论事地看,多数的哥都不希望通过提高运价来分摊成本。的哥们普遍担心,提高运价,短期内虽然可以消化部分油价成本,但将直接导致乘客分流,引起营运收入减少,最终可能弄出“捡芝麻丢西瓜”的尴尬。
国内油市的走向与国际政治风云紧密相关。由于美国与欧盟对伊朗施加压力持续增大,波斯湾战云渐浓,外加伊拉克原油产量远未恢复到战前水平,油价继续看涨或至少是坚挺于目前的高位几乎不存疑问,这导致国内油价很难稳定在目前的水平。如此一来,当下及日后一个时期,各地政府都面临着出租车政策频繁调整的压力和难题。
所谓难,重点有二:一是平衡各方利益很难;二乃地方政府自身的利益难以从出租车市场中退身,行使调整职能时常常底气不足。
然而,并非所有的地方政府都难。比如早在1998年,温州市政府就公开拍卖了300个新增出租车经营权指标,首次将出租车的经营权、产权和营运权统一;至2000年,温州市通过拍卖和买断两种方式,使该市的出租车行业实现了比较彻底的个体化经营。因而,运价高低随着油价走,二者实现“市场联动”。
除了上述温州模式,国内出租车行业还有两种存在模式。上海模式:产权和经营权统一并由公司规模经营,即公车公营模式。此模式的主要做法是:公司从政府获得经营权,并由公司直接出资购买车辆,招聘的哥,公司和的哥为雇佣关系。的哥收入为底薪加营收提成;北京模式:产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承包经营模式。出租车公司从政府获得经营权,的哥的则出资购车,承担运营费用,按月给公司上缴管理费。很显然,温州模式系国际通行模式,其余两种模式具有“中国特色”。可以想见,由于“尾大不掉”———外加缺乏政府自身改革配套,国内现阶段要普遍推行温州模式并不现实。
出租车油价成本该如何分摊———行文至此,答案其实已经给出。然而,说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只能提醒决策方,出租车在小城市系“准公共用品”,在大、中城市系公共用品。因此,围绕出租车成本分摊的政策本身就具社会公共政策之属性。若能认同此理,并信守人本、民本之理念,难题之化解说难也不难。(东方早报 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