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13日电 中国人年年过春节,但此年已非彼年。中国广播网的评论文章说,“过年”的内涵在发生深刻变化,过年不再是包饺子吃汤圆全家围坐火炉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春节的人文色彩正日渐被商业化侵蚀。
文章说,还在春节前半个月,有关部门就制定出庞大的春运计划,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火车汽车票价纷纷上涨。按照成本摊销原则,坐车的人越多,经营者的运行成本越低,而且,由于乘客多,乘车环境的舒适度和经营者提供的服务水平肯定会打折扣,春运本应该降价才对,但是事实却相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暴露无遗。
另外,“黄金周”的字样频频出现,各行各业又开始盘点春节期间旅游收入多少多少,媒体连篇累赘罗列成就。文章说,显然,过年不再是劳累一年后的休假和与久别的亲人的团聚,而成为政府鼓励消费和个人淘金的大好时光。
文章又说,以居家的眼光打量,如今过年的方式也不一样。累了,你就不用在家里做年夜饭,酒店已经为你准备好了。在家呆烦了,你可以去异地旅游,享受另一种过年的味道。也用不着为买礼品发愁,因为商家不会在大年过后才开门,市场上有丰富的包装精美的礼品,你还可以送花送小家电。不像短缺经济时期,除了罐头就只有白糖。
文章认为,经济基础在改变,中国人“过年”的人文色彩也在改变。
在计划经济时期,就没有当今的“春运现象”,因为那时城乡二元结构坚固稳定,交通不发达,人力资源不流动,人们固守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圈子里,没有民工潮,也没有“地球村”的概念。以往人们过年的方式单一,商业化的味道清淡,是因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限,而人们收入有限无力购买。
文章说,春节的人文色彩正日渐被商业化侵蚀。而人们“不能拒绝它的到来”。(孟海陈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