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正惠及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的举措之一,被再度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至今已有九年多时间,作为天津“十项行动”之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正如火如荼。
“一盘棋”日渐成型,不仅让面积21.6万平方公里的京津冀地区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更深刻地影响到这片土地上超过一亿人的生活。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正惠及人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事关健康
他们这样围绕“医”字下功夫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九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在医疗领域的协同上已硕果颇丰。
如今,京津冀异地就医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的医院数量增至1146家,269家定点医疗机构开展异地就医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天津实施京津冀跨区域养老机构运营补贴拨付政策,三地老年人跨区域养老的便利性不断增强。
医疗协同,彰显天津各区之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主力军”,武清区在医疗协同领域建立了相关机制,持续深化“通武廊”区域务实合作。
“当前,武清区深入开展‘通武廊’三地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进一步提升‘通武廊’医疗卫生服务普惠化、均等化、便利化水平,全区46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现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联网直接结算,纳入京津冀检验结果互认范围项目43项。”武清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无独有偶,静海区在京津冀医疗协同上也已有所建树。静海区委书记刘春雷介绍道:“在静海区,天津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聚集了北京协和医院天津分院、协和博精、康宁津园等一系列优势医养项目以及知名高校教育资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大健康产业集群加速构建。”
“静海区将重点围绕中西医‘双航母’医疗集群,加快引进总部企业、创新团队等资源,着力建设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依托省部共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构筑起康养项目投资兴业发展高地。”刘春雷说道。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天津的代表委员对京津冀三地医药卫生领域协同发展十分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副院长郑虹表示,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医药卫生领域既需完善“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的行业治理机制,又需改善“三医协同”的产业发展格局,明确功能定位、扬长补短,统筹区域资源、开放合作,提升区域医药卫生保障能级,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我从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加强三地医疗开放合作、建立共享共治共赢的医保制度体系、加强医药开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医疗卫生、医药是关乎民生的大行业、大产业,要进一步准确把握功能定位,构建区域协同优势。”郑虹说道。
让人才“育得好,留得住”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深化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局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九年来,天津在教育和人才领域硕果频现。
近年来,北辰区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借势发力打造教育协作样板标杆。“目前,北京十一学校天津实验学校已完成首批教师招聘,确定该校为北辰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校,利用名校品牌、优质管理及师资资源,提升全区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北辰区教育局副局长苗芊介绍道。
据了解,北辰区积极引进首都优质教育资源,与北京十一学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在宜兴埠镇核心地块建设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及附属幼儿园,计划今年9月开学,打造京津冀教育协作样板标杆。
武清区在教育协同领域也取得了成效。据了解,武清区以三地45所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基础,组建10个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5个教育联盟,2022年开展交流活动20余次。
高等教育领域的协同,天津同样不断取得进展。当前,北京师范大学与天津师范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高校已开展学科建设、教育培训等一批合作项目。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目标的智力支撑和重要保障。协同发展九年来,京津冀三省市专业技术职称资格、高端外国人才资质等已实现互认。随着人才资源对产业提质增效的作用愈加凸显,京津冀三地“人才脉络网”也愈发彼此交融。
在位于宝坻区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年轻人·中关村,人文、浪漫、活力之城”已成为这里最醒目的金字招牌。
宝坻区委书记毛劲松说:“我到宝坻区工作后,首次调研就去了科技城。不少年轻人都说科技城给他们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像天津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2019年落户科技城以来,仅用三年的时间,就从8人的创业团队发展到研发团队40多人、员工上百人,并且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天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家企业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5岁,类似企业在科技城还有许多,它们在各自领域开疆拓土、快速发展。”
“近年来,科技城聚焦以人聚产,加大‘产城人景文’五位一体建设力度,实施人才奠基工程,启动南开中学科技城校区、人才公寓等公共配套建设,完成一期4.19平方公里范围内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发展中心投入使用,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成为宝坻区服务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毛劲松介绍道。
厚植生态底色
留下一片天蓝、地绿、水净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天津的生态环境变化有目共睹。
生态环境治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三地共同推动生态环境改善,交出了一份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高分答卷。
一组数据能反映出天津这张“答卷”的含金量:天津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全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9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的37微克/立方米。天津重污染天气从34天减少到4天,优良天数从175天增加到267天,改善幅度走在了区域前列。
据了解,天津市已实现京津冀区域小时数据共享,每月会与北京市、河北省交换环境空气质量统计数据。可能出现连续重污染天气时,京津冀开展区域会商,可为个别区域制定相应应急措施。
天津与河北省签署实施三轮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引滦水质明显改善。大力实施“871”重大生态工程成效显著,绿色生态屏障区内蓝绿空间占比超65%,12条入海河流水质保持稳定消劣,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大幅提升。
地处京津唐城市群几何中心,宁河区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七里海湿地坐落在宁河区西南部,是世界三大古海岸湿地之一,也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生态资源。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湿地保护提供了有力抓手。
“近年来,宁河区累计投入近200亿元,先后实施七里海湿地保护修复‘十大工程’,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栖息鸟类由182种增加至258种,水域覆盖面积增长50%以上。”七里海管委会生态保护修复科负责人于品松介绍道。
今后,宁河区将加快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持续开展七里海生态环境提升工程,建设总投资约200亿元的“小七里海”湿地公园项目,打造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区示范区。
在深入开展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方面,武清区近年来形成了不少优秀的经验。“武清区始终坚持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小棋子’融入京津冀携手打造碧水蓝天净土的‘大棋局’。先后与北京市通州区、河北省廊坊市等地区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机制,建立定期会商、协同治污、联合执法、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武清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近年来,武清区加快推进北运河、永定河等重点水系综合治理工作,实施大黄堡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完成核心区、缓冲区70.47平方公里违建拆除和生态修复工作,重现“芦苇丛丛、碧水潺潺、鸟儿翱翔”的秀美风光。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治理协同发展是来自天津的代表委员所关注的议题。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天津市生态环境研究院副院长张志扬提交了《关于深化京津冀区域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的提案。
“我建议从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建立区域一体化的工业固体废物信息化监管模式、强化科技创新等方面入手,深化京津冀区域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这将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张志扬说道。
这个超过一亿人口的“大市场”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近年来,天津加快打造国际消费和区域商贸“双中心”城市,这一目标的推进,让天津与京冀消费市场的供需联结更为紧密,区域市场一体化明显增强。
在总人口超过一亿的京津冀区域“大市场”中,推进消费市场协同,将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大市场规模优势、极大地促进天津消费新动能产生,激活潜在增长率,提升城市活力。
据天津市商务局介绍,目前,由北京牵头,天津、河北协同的三地联合促消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展开。
天津将发布一批京津冀周末游、高铁游、自驾游路线,重点推出滨城海洋嘉年华、海河旅游文化节、2023V1赛车嘉年华等瞄准京冀等外来消费群体的特色促消费活动,举办京津冀铁人三项赛等体育赛事活动,推选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彰显文化底蕴的城市“伴手礼”。
京津冀三地的许多消费场景,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武清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京津冀游客始终在武清区消费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以佛罗伦萨小镇项目为例,北京游客占比达50%、消费占比达60%;天津游客占比达40%、消费占比达30%。”
今年的元旦和春节这两个消费黄金期,武清区抓住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的契机,以打折、返券、报销高铁票等方式积极吸引京津冀游客来商圈消费。据了解,武清区元旦假期实现营业额1.2亿元、增长29.7%;春节假期实现营业额1.7亿元、增长86.3%。
“下一步,武清区将继续抓好‘一城’‘一带’‘一商圈’建设,高水平高标准建设京津产业新城、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和以高端时尚消费以及车文化体验为主题的‘新商圈’。”武清区委书记刘惠介绍道。
京津冀协同的“一盘棋”中,蕴藏着广阔的发展机遇。近日记者采访时了解到,蓟州区要以推动“三地一城”建设为主线,以融入京东“黄金走廊”建设为新起点,统筹实施“北京优质资源承接、‘蓟州农品’进京、北京旅游市场开发、京东黄金走廊试点创建”四大行动。
“蓟州区瞄准北京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挖掘‘少而优’农品资源,引育新品种、新技术,统一生产标准,增强优质农品精准供给,强化品牌效应,深化产供直销合作,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多层次打通农品进京路径,高水平推进‘蓟州农品’进军首都市场。”贺亦农介绍道。
文旅融合
京津冀有你的“诗和远方”
京津冀三地联动,消费提质升级,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在文旅产业。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文旅热”已成为协同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今年春节假期,天津共接待游客709.2万人次,其中外埠游客21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3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22.2%和315.5%,较2019年同期增长36.7%和53.7%。
美团数据显示,今年春节,除“天津人游天津”外,天津的外地客源主要来自北京、唐山、廊坊、保定、沧州等地。扩大旅游辐射范围,吸引更多游客,同时做精做细服务,让游客进一步“引得来,玩得好,留得住”,或许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开发利用好京津冀文旅消费市场,不啻是天津文旅产业发展的“胜负手”之一。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剑表示,天津将进一步开发京津冀文旅消费市场。
“我们要建立京津冀旅游同业渠道,开展精准营销和产品定制,以市区城市休闲和郊区乡村游、精品民宿、田野体验为重点,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实施‘引京入津’‘引冀入津’行动,吸引更多北京、河北游客来津旅游。”张剑介绍道。
蓟州区是京津冀地区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做强优势产业,着力打造文旅目的地;加快国家文化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创建步伐;讲好蓟州故事、繁荣文旅消费,力争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突破2300万人次……蓟州瞄准北京休闲消费市场,按照“文化铸魂、全域发展、整村打造、公司化运营、数字赋能”的思路,全面提升景区和乡村旅游品质,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文章做深做透、品牌做大做强,打造京津冀的“后花园”。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天津的代表委员也关注到了京津冀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相关议题。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天津市委会秘书长周潮洪十分关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并为此提交了《关于建立京津冀长城区域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区的建议》。
“长城与京津冀区域有着割舍不开的联系,总长110公里的京津冀交界地带长城,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周潮洪介绍道,“为此,我建议打造京津冀长城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区,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协同区域内交通、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提升区内跨省旅游、旅居的便利度。”
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是天津“十项行动”之首,更与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九年多时间,京津冀奋力爬坡过坎,桩桩件件耀眼成果映衬的是三地百姓的安居乐业,是“烟火气”氤氲中津津有味的日常,更是每一个平凡日子里的欣欣向荣。
津云新闻记者 侯沐伟
国内新闻精选:
- 2024年12月22日 09:16:06
- 2024年12月22日 09:08:46
- 2024年12月21日 19:19:45
- 2024年12月21日 17:09:19
- 2024年12月21日 14:25:07
- 2024年12月21日 11:25:59
- 2024年12月21日 10:59:01
- 2024年12月21日 10:49:11
- 2024年12月21日 08:21:54
- 2024年12月20日 1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