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保护项目首次引入考古环节 多学科合作精准“修”长城
中新社北京8月18日电 题:长城保护项目首次引入考古环节 多学科合作精准“修”长城
作者 徐婧
“从这条路到达敌台再下山,全程距离是4公里多。”17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尚珩手握登山杖,轻车熟路地带领来者爬上箭扣长城的标志性景观“将军守关”。四百多年前,明代军队在此抵御敌军,而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显示,这里不仅是当年的军事要地,还曾是士兵们生火做饭、睡觉休整的生活场所。
位于北京市怀柔区的箭扣明长城,在万里长城北京段中以“险”闻名。暑热未消的8月,怀柔区西栅子村南山脊矗立的五座敌台上,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正进行着研究性修缮工作。
怀柔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张彤介绍,箭扣长城的研究性修缮项目分为现场勘查、考古发掘、设计方案制定和修缮施工四步。“根据勘察和考古结果制定出设计方案,再对长城的修缮施工进行指导,能够更全面、精准地研判长城的病害特征、成因和发展趋势,这是研究性修缮的最大亮点。”她表示,研究性修缮与此前抢险修缮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是一种预防性保护工程。
长城北京段的箭扣长城和大庄科长城两个研究性修缮考古发掘项目,是全国长城保护项目首次引入考古环节。今年6月,箭扣长城这一项目进入现场考古阶段。尚珩介绍,该项目的发掘对象包括141至145这五座敌台及敌台间共约486米的长城墙体、登城便门、暗门等长城建筑遗址,发掘面积2530平方米,现已完成145、144、143号敌台的发掘工作。
在本次发掘涉及的敌台上,“请勿踩踏,注意安全”的标语随处可见,长城保护员24小时守护文物安全。记者注意到,敌台附近的树干有的被砍掉,有的则完整保留了下来。
尚珩谈到,本次研究性修缮采取多学科深入交叉合作研究的方式对长城进行保护。在现场勘查工作中,古建、材料、考古、植物学等多领域专家组成的团队一同来到箭扣长城,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提出建议,最大程度保护长城文化。正因如此,考虑到植被作为长城景观的自然价值,最终去除了有安全风险的植被,没有安全风险的植被得以被保留。
在箭扣长城研究性修缮考古发掘项目部,尚珩对一批发掘出土的文物如数家珍:瓦当、铆钉等建筑构件为复原长城的建筑形制提供了直接依据;腰刀、火铳等便携式兵器证实了短兵器在防御中的重要作用;铁斧、铁锅等生活用具成为士兵曾在长城上居住过的证明……即便这些文物并未以重磅程度惹人注目,但仍带给研究人员不少惊喜。
他介绍,截至目前,考古发掘明确了145、144、143三座敌台的建筑规制和工程作法,还明确了长城建筑营建、倒塌的时序——出土的石碑显示,145敌台修建于万历十二年,144至143敌台间的长城墙体则修建于万历二十五年,即单体建筑的修建时间早于长城墙体,一定程度上复原了不同时期长城防御体系的样貌和发展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人员还首次在箭扣长城敌台顶部的铺房内发现了明代火炕和灶址等生活设施遗迹。“长城不仅是一座高大雄伟的建筑,也是一处蕴含着人文气息的生活场所。”尚珩说,敌台顶部的炕灶体现了长城承担的多重功能,也反映出古时士兵的戍守条件之艰苦。
8月的长城脚下,田间不时走过打理庄稼的村民,成片的玉米酝酿着一季的丰收。张彤透露,箭扣长城研究性修缮考古发掘项目计划于明年结束考古发掘与设计工作,紧接着就将进行施工。怀柔区正在研究如何在国家长城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中,安全、有序地逐步对外开放箭扣长城,使古老长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造福周边民众。(完)
国内新闻精选:
- 2024年11月18日 11:14:03
- 2024年11月18日 10:48:35
- 2024年11月18日 10:19:56
- 2024年11月18日 10:05:27
- 2024年11月17日 22:19:08
- 2024年11月17日 21:11:56
- 2024年11月17日 18:23:57
- 2024年11月17日 16:26:08
- 2024年11月17日 15:08:53
- 2024年11月16日 1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