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张敬国:凌家滩遗址玉双联璧何以成为北京冬奥奖牌设计灵感来源?
中新社合肥8月1日电 题:凌家滩遗址玉双联璧何以成为北京冬奥奖牌设计灵感来源?
——专访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凌家滩遗址首任考古领队张敬国
中新社记者 张强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总面积220万平方米,是一处距今5800年至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被纳入新一轮“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课题”,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为安徽省唯一。
步入“玉器时代”的安徽凌家滩遗址,5000多年前发出怎样的文明光辉?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凌家滩遗址首任并历任5任考古领队张敬国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表示,凌家滩遗址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化、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具有突出地位,对研究古代宗教、国家、原始哲学思想、历法制度的起源,及制造技术、工艺美学、城市建设、龙凤文化等都有重要意义。2022年北京冬奥会奖牌背面设计思想即来源于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双联璧。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凌家滩遗址有哪些重要考古发掘成果?昭示着怎样的文明曙光?
张敬国:自1985年发现、1987年首次发掘至今,凌家滩遗址先后历经13次发掘,总发掘面积逾6000平方米,出土文物3000多件,其中玉器约1200件,代表性玉器有人、龙、鹰、龟、猪、凤、璜、玦、虎、璧、原始八卦图等。
数量丰富的出土玉器,不仅彰显着凌家滩远古先民对太阳神的崇拜,同时还体现了凌家滩先民的哲学思想。玉双联璧和玉冠造型有“中”字形,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都通过精美的制作工艺体现。
凌家滩遗址出土玉器以玉礼器为主,玉礼器是身份、地位、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标志着凌家滩进入了“以玉为礼”的社会新形态。其制作工艺当时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领先地位,有一件玉人背后钻孔留下的孔芯直径只有0.15毫米,在5000多年前这样的钻孔技术十分震撼,吸引了海内外学者目光。其中,制玉机械——半自动制式砣具,线切、片切等玉器切割工艺更是传承至今仍在运用。出土的玉皇冠,中国历代的王冠设计鼻祖,历代造型都有其设计元素。
凌家滩遗址发现一处保存较好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周边有数个小聚落群体,呈“众星拱月式”结构。从壕沟、祭坛等大型建筑看来,凌家滩先民已经掌握了修建大型公共设施的能力,反映出有组织性的社会调度能力,凌家滩已具备发达农业,在红陶块里发现碳化粳稻和籼稻,已有剩余粮食供养公共活动。祭坛分三层,体现了先民已有建筑学思维。凌家滩还发现许多几米到十几米的石柱,我们认为是观察天文的建筑,其建筑年代早于英国巨石阵建筑一千年,后因历史原因被破坏了。这些昭示着凌家滩已迈入文明社会。
当下,考古人员正在对凌家滩遗址中的大型红陶块堆积区进行发掘,规模很大,面积约三千平方米,发现有柱洞和水井。预测是一座大型宫殿或者神庙建筑。
凌家滩遗址玉文化能达到巅峰,离不开它依山临江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玉矿资源。它处于中国南北东西碰撞地带,经济文化交流碰撞出文明火花。考古发现凌家滩遗址开始稻作农业,有了物质基础,凌家滩先民才有剩余劳动力进行精神文明建设。
中新社记者:凌家滩遗址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华文明进程中,最大的贡献和意义是什么?
张敬国:任何文明离开精神文化都不复存在。凌家滩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处于同时期领先地位。同时期其他很多文化刚达到物质文明,凌家滩文化已上升到精神文明,这是它在中华文明进程中最大的贡献和里程碑意义。已逝的学界泰斗饶宗颐先生曾评价:“凌家滩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革命’的里程碑”。
凌家滩时期前,遗址、墓葬里出土的器物以石器、陶器为主,占到七成以上。从凌家滩遗址开始,出土的器物中,玉器占到75%,石器、陶器退到次要地位,这表明凌家滩遗址的时代是中国玉文化的发展转折点,也是顶峰时期,它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精神文化面貌和物质文化基础。
比如,凌家滩遗址中发现玉器中有原始八卦图,这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历史文献记载了周文王作八卦,距今3000年,而凌家滩文化距今5300年。
中国龙凤文化的哲学思想在凌家滩有了完美的体现,出土了龙凤组合玉龙凤佩。中华民族一直讲究龙凤文化,而凌家滩遗址就出土了玉龙,这是中国第一条玉龙和龙凤配,往后几千年直到现在,中国龙的形象跟这条玉龙都无差别。
凌家滩玉石的硬度主要在6至7度,先民能把它雕琢、造型成令人敬畏的神物,这是文明程度的极大体现。至今,中国人对玉的喜爱也未曾减退,喜欢玉石的温润又有韧性的品质,比作玉德。这就是文明的延续。
中国玉石文化在世界独树一帜,延续不断。与西方文明对比,凌家滩的玉器文化最具特色,比凌家滩历史更久的文明都没有出现玉器。西方只有玛雅文明有一些玉器,但它比凌家滩晚一千年左右。
中新社记者:中国玉石文化在中外交流中有何作用?
张敬国:“玉,石之美者。”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中国玉器也有九千年的辉煌历史。
考古界认为,中国在通过丝绸之路连接西方之前,还有一条玉石之路,从中国西部进入西亚,一直到欧洲、非洲。当时西方人喜欢黄金、钻石,不喜欢玉,因而玉回到东方。甘肃省敦煌市玉门关就是当时的“海关”,因为风沙大,玉门关建筑不断地被摧毁和掩埋,所以这个“海关”位置在不断变化。
贯穿东西的“玉石之路”,是早期沟通中西交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它以新疆和田为中心,向东西两翼运出和田玉,沿河西走廊或北部大草原向东渐进到达中原地区。“玉石之路”却有七八千年的历史,现有证据证实这条“玉石之路”早于“丝绸之路”三千年,为之后的青铜之路和丝绸之路开辟了道路。
如今,中外玉文化交流合作活动此起彼伏,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中国玉文化,这必将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前有如此辉煌的文化,我相信在将来中华民族文化更加光辉灿烂。(完)
受访者简介:
张敬国,安徽省政府文史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浙江省社科院国际良渚学中心客座研究员、凌家滩遗址首任和此后历任5任考古领队、安徽大学兼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发表简报、考古报告、论文约70余篇,计150多万字,主编出版《凌家滩玉器》,出版《安徽出土玉器精粹》担任常务副主编,出版《中国玉器全集》安徽卷任副主编。主编主笔出版考古报告专著《凌家滩》(文物出版社)、主编出版《凌家滩文化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国内新闻精选:
- 2024年12月26日 10:36:25
- 2024年12月26日 07:44:04
- 2024年12月25日 21:41:36
- 2024年12月25日 21:14:32
- 2024年12月25日 11:01:03
- 2024年12月24日 19:49:34
- 2024年12月24日 16:26:57
- 2024年12月24日 14:42:52
- 2024年12月24日 12:44:29
- 2024年12月24日 11: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