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退伍军人变身农业“尖兵” 坚守农业梦想建新功

分享到:

湖南退伍军人变身农业“尖兵” 坚守农业梦想建新功

2022年08月01日 11: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湖南退伍军人变身农业“尖兵”坚守农业梦想建新功
湖南新邵退伍军人毕国玉(右一)变身农业“尖兵”。 刘丈国 摄

  中新网邵阳8月1日电 (吴珺 刘丈国)一双老农民的手,黝黑到发亮的皮肤,粗大的关节,手指和手掌上厚实的老茧,层层剥落的伤疤……湖南邵阳市新邵县城山头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毕国玉,曾经是一名保家卫国武警战士,如今变身农业“尖兵”,带领着当地老百姓致富奔小康。

62岁的毕国玉驾驶农业机械。 刘丈国 摄
62岁的毕国玉驾驶农业机械。 刘丈国 摄

  退伍军人重拾农业梦想

  毕国玉1960年出生,1980年入伍前就是小塘镇马埠江村(后并入城山头村)小有名气的“高中生”,和村里几名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了《穷快活杂志》,内容是以西瓜种植等为主的先进农业技术。那时他便和农业结下不解之缘。

  “参军的日子是我经历的一段最珍贵难忘的岁月。”回忆起在陕西的军旅生活,毕国玉终身难忘,也收获良多。1987年从部队退伍后,他凭借军人吃苦耐劳的坚韧意志和敢挑大梁的担当精神,在农业种养上迈出坚实步伐。

  20世纪90年代初,无籽西瓜还是个稀罕物。在当时新邵县外贸局的一次培训中,身为村主任的毕国玉见识了无籽西瓜的独到之后,让马埠江村成为该县第一个引进无籽西瓜的种植村。

  既然种了就要种好,毕国玉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商议,成立马埠江村西瓜种植领导小组,全员上阵进行无籽西瓜的“突击培训”,从西瓜的种子培育、施肥管理、后期销售等全环节进行学习。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仅仅两年的时间,该村的无籽西瓜就迎来盛产期。

  村民毕长禄是最开始跟着毕国玉种西瓜的,1995年他家3亩地种上西瓜,三个月后就挣了1万元,相当于该村20名村民当时外出务工1年的工资。毕长禄的无籽西瓜一直种到现在,从最开始的3亩地到如今的2000余亩,是远近闻名的西瓜大户。

毕国玉(左一)已成为熟练操作无人机的“飞手”。 刘丈国 摄
毕国玉(左一)已成为熟练操作无人机的“飞手”。 刘丈国 摄

  军人作风不改指哪打哪

  毕国玉对部队感情深厚,他成立的城山头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有36人,其中退伍军人就有9人,他们被委以重任成为合作社管理岗位和先锋机耕队的重要成员。

  今年27岁的毕涛是先锋机耕队的一员。2018年,受伤退伍回到家乡时,他感觉一片迷茫,整天浑浑噩噩。毕国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来到毕涛家中对他说,如果不知道要做什么的话,不如来机耕队试试。进合作社后,毕涛每天充实忙碌,短短两年时间不仅成为合作社股东,还是机耕队的优秀机耕手。

  对于退伍军人的家属、子弟,毕国玉也是多番照顾。“我的父亲也是一名退伍军人,是我从小到大最崇拜的人,所以当毕叔叔成立合作社时,我第一时间加入,在这个团队里工作每天都充满了干劲。”已任机械经理的毕长相说道。

  合作社旗下的水稻基地,种植每个环节都必须防控病害,从选地、备种、栽培到田间管理,毕国玉带着他的团队像“作战”一样严格时间节点,严控技术流程,把水稻基地建设为标准化示范点。

  专业、敬业、实干,让毕国玉和他团队的辛苦没有白费。2021年,合作社5200亩水稻基地喜获丰收,亩产量达1000斤,总产值近980万元。同时,毕国玉成立了新邵县食安农牧有限公司,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示范带动全镇发展水稻规模种植,越来越多的乡亲加入水稻种植行业。

  新型农民善用“铁将”作业

  5200亩水稻基地里,耕田、收割有“铁牛”,水稻播种有播种机,稻田打药有植保“无人机”……62岁的毕国玉近年来亲身实践机械化作业,现已成为熟练操作无人机的“飞手”、水稻机械化育秧的能手。今年他又准备再大干一番,让“铁牛”在承包的田块里虎虎生威。

  毕国玉致力将自己锻炼成全能型农民,并坚持学以致用。他把流转的水田分为双季稻、中稻、再生稻等不同功能区,以合作社为主体,采取“合作社+家庭+农户”的运营模式,发展高效的优质水稻产业。合作社在统一配种、统一浸种催芽、集中育秧等方面,编制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作业规程,并和湖南省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达成合作协议,在基地进行水稻新品种的试点和推广应用。

  合作社购置引进了各类大型收割机械10多台,成立了远近闻名的“先锋机耕队”,并帮助其他的种粮大户进行机械化作业。针对农民收粮、储粮、卖粮、清理、烘干等后续难题,毕国玉建立了一套专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经过处理后的粮食提升了农民卖粮的议价能力,社会效应明显。

  下一步,毕国玉计划建立一个连栋玻璃温室智能大棚,在培育水稻、西瓜等农作物秧苗的同时种植反季蔬菜。“大棚要有净水、补光、计算机自动控制、物联网、智能物流苗床等设施,相信有了这些‘智慧’系统的帮助,将打破季节、时空的种植限制,生产效益也将得到大大提升。”(完)

【编辑:唐炜妮】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