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东西问丨短评:疫情下的春天:云生活不敌面对面?

东西问丨短评:疫情下的春天:云生活不敌面对面?

2022年03月20日 15:36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东西问)短评:疫情下的春天:云生活不敌面对面?

  中新社北京3月20日电 题:疫情下的春天:云生活不敌面对面?

  作者 徐雪莹

  当前,新冠疫情第四波流行高峰席卷全球,中国本土疫情防控局势收紧。疫情下的第三个春分也已来临。

  春日的轮廓愈清晰,人们对线下交往的渴望似乎就越强烈。“我欠春天一次旅行”“疫情结束就一起去旅游吧”,类似的追忆与憧憬在社交平台层现。后疫情时代,人们对回归“正常”生活的向往是否正验证了具身交往的不可替代?

    资料图:3月17日,北京,颐和园西堤桃花盛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3月17日,北京,颐和园西堤桃花盛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所谓具身交往,即言语、表情、动作等实时可见的面对面交往。虽然疫情几乎使线下活动上“云”成为常态,但一提到出游这类具身交往实践,多数人的反应仍是“回归正常”。换言之,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模样。

  有人说,疫情偷走了这两年,从2020年到2022年一晃而逝;也有人认为,疫情为社会按下“暂停键”,让更多人体验到“从前慢”。看似矛盾的表象背后,是疫情下的时间愈加碎片化了。

  为阻断病毒传播,减少人员流动成为重要防疫举措。线上办公、直播带货、互联网医疗等成为物理交互形式的替代手段。赛博空间蒸蒸日上,打造出虚实交融的交往场域。而新的交往互动方式不仅影响全球观点互鉴,也重塑了社会系统。

资料图:3月15日晚,江苏南京全面收紧疫情防控措施,暂停了几乎全部线下聚集性活动。泱波 摄
资料图:3月15日晚,江苏南京全面收紧疫情防控措施,暂停了几乎全部线下聚集性活动。泱波 摄

  当病毒中断各地区之间的地理纽带,数据让世界重连。各地媒体汇成全球抗疫日志的数码档案,讯息从单个节点辐散四面八方。然而,依托各种技术及平台的中介化交往,是打造了包罗全球的“想象的共同体”、理性探讨的公共领域,还是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观点极化、言语攻讦?

  虚拟空间虽为线下渠道滞塞提供了弥补,但无法解决植根于多重社会因素的东西方文化误读、偏见。传播中身体的缺席,似乎注定折损情感的表达。说者掩盖、听者误解时有发生。面对新冠疫情,各国本应加强合作,共同打造全球卫生治理新秩序。但仍有个别国家将网络空间作为意识形态斗争新战场,制造“信息疫情”,煽动民粹主义,加剧政治对立。

  对社会系统而言,当虚拟平台基础设施化,便开始重塑社会系统运作方式,侵蚀个体的时间支配权。原因在于,将线下实体场景嫁接于虚拟的线上空间,势必需要连接二者的纽带,即时连接、实时定位等功能应运而生。然而其发挥效用时,也让用户裸露在数字监控中,模糊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像外卖员群体一度为算法系统所困,从社会人窄化为系统人。

资料图:上海交大附属瑞金医院与闵行校区校医院共同搭建远程视频会诊系统正式启用。上海交大供图
资料图:上海交大附属瑞金医院与闵行校区校医院共同搭建远程视频会诊系统正式启用。上海交大供图

  疫情环境下,现实-虚拟空间格局的转变影响了个体对时间的感知。工作与生活相融,交往从面对面到云空间,体力与思维活动穿插……二十四小时被切割成碎片式的“点状时间”。由此,时间的线性流动特征不再分明,呈现出时而加速、时而减缓、因人而异的液态特质。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但另一方面,人体也成为媒介的延伸,后疫情时代人们对“回归”正常生活的向往正验证了“身体”对于社会交往的必要。虚拟世界的社会关系、情感寄托终究是现实的映射。哲学家大卫·查尔默斯接受《纽约时报》访谈时提及,虚拟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补充而非替代,至少短期内如此。

  当长期隔离于具身交往实践,人们会怀念过去,也会企盼面对面的回归。未来,元宇宙等虚拟空间或许是道路之一,但春日踏青、赏樱的小径何尝不具热闹光景。(完)

【编辑:苏亦瑜】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