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 | 谢伟铭:促进五大关系和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何种作用?
(东西问)谢伟铭:促进五大关系和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何种作用?
中新社北京3月7日电 题:促进五大关系和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何种作用?
作者 谢伟铭 北京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关于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强调了“积极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可见,促进五大关系和谐是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的内在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性和凝心聚力的作用。
奠定中国政党关系“公”“和”“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居领导核心,作为参政党的八个民主党派和共产党同心同德,团结合作。中国政党关系体现的“公”“和”“商”性质,源自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中庸之道的文明根性。
《礼记·礼运》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描绘了一幅公行天下、和睦通达的社会图景。自此,“王者以公天下为心”,“等贵贱、均贫富”等等,从君王、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把“天下为公”作为价值追求和最朴素的心愿。“天下为公”作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在中国人的血脉中代代相传。中国共产党人秉承天下为公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为公情怀,也是天下为公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体现。各民主党派也是基于天下为公的信念,跟随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用“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作总结,体现着中国政党制度的文化传承与“公心”。
中庸思想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尚书·洪范》讲“无偏无陂”“无偏无党”。孔子讲“允执其中”。宋代的程颐解释“中庸”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强调无过无不及,不走极端;“庸”强调恒常不易,也即持久性。在我们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和参政党之间是亲密友党,共同为人民的根本利益形成合力,推动国家在适中的状态下发展。因此,在中庸思想的浸润下,中国政党关系坚持照顾各方利益、而非偏袒一方,并通过沟通、协商的方式,达到共生、共存的目的。
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深厚土壤。
促进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中国新型民族关系的特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这得益于四海一家的和合理念。
《礼记·王制》关于“五方之民”的记载指出,不同民族是根据饮食习惯、服饰、居住方式等区分,不涉及血缘、人种。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夷、夏之间无不可逾越鸿沟。《荀子·儒效》讲“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居住地点的变迁恰反映了不同民族在不同文化区域可和谐相处,形成认同。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匈奴是夏后氏的子孙,越王勾践是大禹的子孙,体现了“华夷共祖”思想,形成了各民族不可分割的历史记忆。几千年来,天下一统,“夷夏一体”“四海一家”是中国一以贯之的思想传统,是滋养中华民族关系的重要文化来源。
传统的和合理念强调万物之间相互包容、并行不悖、互相成就、共生共荣,体现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就是不同民族彼此尊重包容、和谐发展。在和合理念的滋养下,中国形成了“修其教不易其俗”的治理原则和宽厚大气、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特性。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
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身份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继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促进民族关系更加团结、和谐、稳定。
推动宗教关系积极健康发展
宗教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约有2亿信教群众的中国实现了宗教和谐,实现了宗教的中国化,追根溯源,文化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
“敬天法祖”思想有着深远影响。敬天法祖重社稷,一直是多数中国人的正统信仰基础。中国人不会把生命归之于某个造物主的恩赐。祭祖尊祖是普通老百姓都参与的祭祀活动,也逐渐成为民众的基本的宗教方式。这样一种信仰有着人间性的特点。孔子讲:“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一方面强调重视现实社会,另一方面突出了用冷静、理智的态度看待鬼神。这样的思想使人们面对宗教有一份克制,避免宗教狂热的出现。
此外,多元共生的文化传统也发挥着积极作用。早在先秦时期,便是诸子百家并存;此后长期以来儒道互补,儒佛相融,儒释道彼此影响又和谐共生。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传入中国后,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以儒释经的传统,这些都为宗教关系和谐发展提供了条件。
今天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然继承了这种包容性、宽容性,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多种宗教信仰并存,宗教关系健康和谐。
助推各阶层共担社会责任、共享发展成果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强调群体本位,因此即便阶层有分化,但始终朝促进社会整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迈进。今天,民营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需做好他们的工作。
中国传统的儒商精神将儒家高悬之理想和商业务实之标的相结合,以“仁”为核心,以利国利民为目的,体现着经世济民的担当意识和济世情怀。王阳明说:“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虽然士农工商四民从事的职业不同,但为社会贡献的“道”是相同的,所以“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近代儒商在继承传统儒家伦理基础上,又融入爱国、强国和经世济民的情怀。
中国传统的“士”的精神亦影响深远。自古士人以天下为己任,有着“修齐治平”的理念。受此潜移默化影响,今天多为党外知识分子的新阶层人士为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而奋斗。
铸就同根同源的海内外同胞关系
历史上,华侨华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各个时期为祖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为什么海内外中华儿女一直都是凝心聚力的命运共同体?为什么身处异国他乡的游子总心系祖国、愿为祖国贡献力量?因为中国人血脉中有着强烈的寻根意识。
三千多年前,在外征战的士兵发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咏叹;两千多年前,有“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的期盼;一千多年前,李白客居洛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五百多年前,王阳明曾沉浸在“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的思绪中;五十年前,“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不知牵动了海峡两岸多少中华儿女的情感共鸣。
今天,华侨华人依然吟咏着“梦绕高山月,心萦故园秋。旅情若江水,无日不东流。”人们总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这一份乡愁,就能看到一愁千年,这既是情感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在一代代中国人心里的积淀。
所以,中华民族是有根的民族,寻根意识把海内外中华儿女凝聚在一起,更进一步说,是中华文化把海内外中华儿女凝聚在一起。海外侨胞与中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因为有着血浓于水的情感和共同的文化根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在促进五大关系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将在未来促进大联合、大团结的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完)
作者简介:
谢伟铭,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北京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华传统文化、统一战线基本理论。曾参与撰写《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解读》、《中华文化专题教学读本》等教材多部。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清华国学书系”的编纂,在《人民论坛》《中国哲学史》等期刊发表文章多篇。
国内新闻精选:
- 2024年11月21日 22:45:01
- 2024年11月21日 22:22:34
- 2024年11月21日 14:10:23
- 2024年11月21日 14:03:33
- 2024年11月21日 11:16:50
- 2024年11月21日 09:30:55
- 2024年11月21日 09:28:03
- 2024年11月20日 18:33:42
- 2024年11月20日 15:27:39
- 2024年11月20日 12: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