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弘扬长城精神 传承爱国情怀】塞北天镇长城的“前世今生”

【弘扬长城精神 传承爱国情怀】塞北天镇长城的“前世今生”

2021年12月29日 16:07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弘扬长城精神传承爱国情怀】塞北天镇长城的“前世今生”
    寒冬时节,在山西最北端,大同天镇李二口长城脚下,白雪依稀可见。 袁建琴 摄

  中新网大同12月29日电 题:塞北天镇长城的“前世今生”

  作者 高雨晴

  寒冬时节,在山西最北端,大同天镇李二口长城脚下,白雪依稀可见,相隔不远处,一座长城博物馆正在紧张建设中。这里是万里长城入“晋”的第一站。经历近500年的风雨剥蚀和无数次的战火硝烟,如今,天镇长城的新变化正悄然上演。

孙世明(右一)与长城保护志愿者们徒步考察天镇白羊口段长城。 大同市长城文化旅游协会供图
孙世明(右一)与长城保护志愿者们徒步考察天镇白羊口段长城。 大同市长城文化旅游协会供图

  就在几天前,20余年致力于长城保护和研究的孙世明,与长城保护志愿者们再次来到天镇,徒步考察天镇白羊口段长城。尽管当天室外气温已达到零下28摄氏度,依旧抵挡不住他们前行的脚步。孙世明希望,通过自己一遍又一遍记录、讲解,让更多人了解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

航拍天镇李二口长城(资料图) 武俊杰 摄
航拍天镇李二口长城(资料图) 武俊杰 摄

  山西大同自古被誉为京西门户、三晋屏障,万里长城贯穿东西,内外长城493公里遍布各县区,包括天镇、阳高、左云、新荣等地。大同的长城历史所跨朝代较多,现存主要为明代长城。

  孙世明介绍,天镇县境内明长城修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全长68.5公里,现存完整墙体的有33.5公里。墙体多为土筑,山岭地段土石并筑,多依山势而定,一般高6米到10米、宽5米至8米。“此后还相继扩建、增修许多堡、寨、烽、墩,逐步形成一个由城墙、墩堡、烽火台等组成的防御体系。”

  历史上,天镇所辖地域一直是汉民族与北方蒙古游牧民族相融相争的地方。长城作为一项军事防御工程,为边防安定、开发屯田、保护通信、商旅起到巨大作用。

航拍天镇李二口长城(资料图) 武俊杰 摄
航拍天镇李二口长城(资料图) 武俊杰 摄

  在天镇,最有名气的当属李二口长城。此段长城起于李二口村西北1900米处,止于村西南700米处,长2232米,黄土夯成,无包砖,高大的墙体和墩台保存尚好,是典型的土长城。

  孙世明说,如居庸关长城是由石砖砌成,而李二口长城则为土夯长城,加之常年遭受风蚀、雨淋等自然灾害,像李二口这样的土夯长城更需加强保护。

航拍天镇李二口长城(资料图) 武俊杰 摄
航拍天镇李二口长城(资料图) 武俊杰 摄

  值得一提的是,被称为“错长城”的李二口长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传说当年修建时,一位李姓将官喝了两口酒醉了,士兵们就误修出了这么长一段长城,所以叫李二口。“实际上是嘉靖年间,明长城往哪里修的一个决策问题的反映。”孙世明告诉记者。

  起初,主张放弃山后新平至西洋河等地面,从李二口、瓦窑口直修到永嘉堡。后来认为不妥,重新划定长城走向,将山后也纳入长城之内,才往山上修到新平堡、新平尔直到宣化府桃沟。于是,这段呈现倒“T”形的奇特长城,成为绝无仅有的孤品。

  如今,李二口长城脚下,一座长城博物馆正拔地而起。

  2020年,李二口段明长城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以李二口长城博物馆为标志的李二口长城文化博览苑项目被文旅部遴选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45个国家层面的重点项目。

  据了解,上述博物馆建成后,将实现长城的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等功能,对社会公众了解长城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李二口长城脚下,一座长城博物馆正拔地而起。 袁建琴 摄
李二口长城脚下,一座长城博物馆正拔地而起。 袁建琴 摄

  当前,“弘扬长城精神 传承爱国情怀”网络主题活动正在进行。孙世明表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保护长城需全社会共同参与。“这个接力棒要一代代传下去,让我们的子孙还能够看到古老的长城实体。”

  “弘扬长城精神 传承爱国情怀”网络主题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北京市委网信办、天津市委网信办、河北省委网信办、山西省委网信办、辽宁省委网信办、吉林省委网信办、河南省委网信办、甘肃省委网信办、青海省委网信办及中国新闻网主办。(完)

【编辑:朱延静】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