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东西问|何军:龙舟“出海”如何搭起中美民间交流之桥?

东西问|何军:龙舟“出海”如何搭起中美民间交流之桥?

2021年12月18日 16:51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东西问)何军:龙舟“出海”如何搭起中美民间交流之桥?

  中新社杭州12月18日电 题:龙舟“出海”如何搭起中美民间交流之桥?

  ——专访公羊会联席会议理事会主席何军

  作者 柴燕菲 张煜欢 魏嫣然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应为正道。在中国,民间力量正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其中,民间公益组织——公羊会即是积极践行者。近年,公羊会通过举办“中华传统龙舟全球竞演”,将龙舟文化带到美国,架起中美文化交流桥梁,后推动该活动在西方多国落地,取得积极交流成果。公羊会联席会议理事会主席何军日前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讲述“一条龙舟”何以推动东西方文明互鉴。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公羊会为何选择以龙舟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何军:大多数熟悉公羊会的人,或许更了解其在全球广泛开展的人道救援行动,如在尼泊尔、巴基斯坦、厄瓜多尔、意大利等国的地震救援,在泰国普吉岛的沉船搜救等。其实公羊会名称之由来,也和羊的奉献、善良有关。救援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理念背后,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贯延续。兼济天下、和平友好的人道主义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中“仁”与“爱”一脉相承。

  每当公羊会在全球各地参与救援时,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将这份和平友好的理念与精神,以文化交流形式传递至世界,推动西方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此,我们不断丰富公羊会的职责使命,使其不单单成为一家救援组织,还是一家以优秀传统文化推广、生命安全教育等多种公益慈善事业为己任的民间公益组织。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要更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不仅文化本身要富有特色,还要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带动大众的新鲜感和参与感。龙舟便具备这样的特色。

  龙舟有两千多年历史,流行于中国各地,其起源各不相同,如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自古以来,百姓通过赛龙舟的方式祈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其背后亦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农耕文明,也蕴含着同舟共济的和合精神。

2016年美国达拉斯国际龙舟大赛吸引当地嘉宾参与。龙舟起源于百姓祈求风调雨顺的祭祀,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也蕴含着同舟共济的和合精神。<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发 公羊会供图
2016年美国达拉斯国际龙舟大赛吸引当地嘉宾参与。龙舟起源于百姓祈求风调雨顺的祭祀,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也蕴含着同舟共济的和合精神。中新社发 公羊会供图

  中新社记者:公羊会推动龙舟“出海”的第一步是如何迈出的?

  何军:赛龙舟是中国的传统民俗之一,常见于江浙一带的民间。20世纪80、90年代,随着官方对传统文化不断重视,龙舟文化被再度广泛挖掘,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赛事规模也越来越大。1980年,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2010年成为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龙舟逐渐进入国际视野。

2010年广州亚运会龙舟赛,韩国选手(前)参加男子1000米竞速赛。<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金硕 摄
2010年广州亚运会龙舟赛,韩国选手(前)参加男子1000米竞速赛。中新社记者 金硕 摄

  2009年伊始,公羊会尝试以浙江杭州的蒋村龙舟为载体,在杭州组织赛龙舟活动。为更好推广龙舟文化,先在国内“热身”,首次将江南水乡的龙舟带到新疆,手把手教当地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朋友学划龙舟,在天山脚下上演了“百舸争渡”的壮观场景。

  公羊会还邀请来自美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的观摩团来国内观赛参赛。当时不少美国嘉宾告诉我,龙舟赛在美国也很受欢迎,并对公羊会能“跨洋”赴会表示期待。

  2016年,公羊会带着传统龙舟起航“出海”,抵达美国达拉斯,与美国马可波罗世界基金会携手举办2016年美国达拉斯国际龙舟大赛。在达拉斯,爱好运动是当地人的天性,也常能见到他们参加龙舟活动,但更多人将其作为一项休闲的体育活动,把它理解成普通的划船比赛。

  开赛前,我特别向美国得克萨斯州参议员、众议员、达拉斯市长及当地民众介绍了中国的龙舟文化。我首先用英文向他们介绍龙舟的历史渊源,然后邀请他们一起参加点睛祈福仪式。我告诉他们,为龙头“点睛”是十分有仪式感的环节,也鼓励着同舟共济、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是东西方文化中的相通之处。

为龙头“点睛”是十分有仪式感的环节,也鼓励着同舟共济、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是东西方文化中的相通之处。图为2017年10月,国际龙舟联合会第十三届世界龙舟锦标赛在昆明开幕,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代表队的2500余名龙舟高手齐聚滇池畔角逐高下。<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任东 摄
为龙头“点睛”是十分有仪式感的环节,也鼓励着同舟共济、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是东西方文化中的相通之处。图为2017年10月,国际龙舟联合会第十三届世界龙舟锦标赛在昆明开幕,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代表队的2500余名龙舟高手齐聚滇池畔角逐高下。中新社记者 任东 摄

  比赛中,公羊会的蒋村龙舟表演队在全部三十多支参赛队伍中获得了A组冠军,为现场观众真实展示了中国传统龙舟竞技精神与风采。同时,美国多家当地电视台转播此次竞演,激起了更大范围的“浪花”。

公羊会龙舟队参与2016年美国达拉斯国际龙舟大赛。<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发 公羊会供图
公羊会龙舟队参与2016年美国达拉斯国际龙舟大赛。中新社发 公羊会供图

  公羊会组织的“中华传统龙舟全球竞演”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8届,不仅走进美国,还走进欧洲塞纳河、阿诺河、多瑙河等古老河流。

  来自中国的龙舟,在西方国家的河道中随着水波上下翻飞,舵手们闻令而动挥桡划桨,水花四溅中,鼓声与岸上几万人的欢呼声交织……整个画面呈现出的文化渲染力非常强。

  中新社记者:面对截然不同的东西方文化,龙舟如何跨越隔阂架起交流桥梁?

  何军: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启民间文化交流过程中,不能“闷头玩”,也不能“急功近利”。

  文化“走出去”的关键在于“交朋友”。体育是人类的“共通语言”,也是一个“世界性话题”。龙舟赛所呈现的热闹与刺激,为当地民众带来极大的新鲜感和参与感,只有感兴趣和认同,才会吸引人了解它背后的文化和故事。

  首先,龙舟赛从感官上非常吸引人。在海外自发观赛的人群中,有不少当地年轻人、“侨二代”,一边看比赛一边直呼“太帅了”“非常酷”。我想这就是龙舟的魅力所在。

2014年5月,美国休斯敦第14届年度龙舟赛在市中心水牛河口热闹举行。<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王欢 摄
2014年5月,美国休斯敦第14届年度龙舟赛在市中心水牛河口热闹举行。中新社记者 王欢 摄

  其次是求同存异。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龙)是邪恶的象征。而龙舟背后是象征着祥瑞、和平的“中国龙”。因此公羊会在国外举办赛龙舟时,都直接将“龙”译为“Loong”,以此和西方人的“Dragon”区分。“中国龙”也代表着中国人内心对和平的向往。文化交流中,重要的是要有文化自信,保持各自观点、保留各自文化。

2013年10月,打扮奇特的鼓手率领自己的队伍参加美国休斯敦国际龙舟赛。<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王欢 摄
2013年10月,打扮奇特的鼓手率领自己的队伍参加美国休斯敦国际龙舟赛。中新社记者 王欢 摄

  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以龙舟“出海”为代表的中外民间交流,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中有何意义?

  何军:随着龙舟活动逐渐成为一项世界性运动,通过“龙舟会友”,不仅可以凝聚海外华人华侨的团结力、向心力,也能让国际友人乐在其中。以龙舟文化说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明价值观,则有更大意义。

2012年6月,广西防城港市国际龙舟节开幕,来自中国内地、港澳地区和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以及东盟国家的21支龙舟队参赛。<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洪建鹏 摄
2012年6月,广西防城港市国际龙舟节开幕,来自中国内地、港澳地区和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以及东盟国家的21支龙舟队参赛。中新社记者 洪建鹏 摄

  新时代下,流淌的文化长河上需有更多“龙舟”出现。公羊会也只是全球无数民间组织中的一个,如同沧海一粟。我们能办到的事,相信很多人都能办到,也需要有更多人一起办到。就像一条龙舟上有掌舵者、击鼓者、许许多多舵手,当文化成为其中的“纽带”,所有人齐心协力,这条船才能锚定方向,竞渡四海。(完)

  受访者简介:

何军接受<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专访。<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发 干儒森 摄
何军接受中新社专访。中新社发 干儒森 摄

  何军,现任公羊会联席会议理事会主席、公羊会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民盟中央宣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龙舟协会副主席。

【编辑:刘湃】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