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藏公路见闻:红军播下的红色种子结出民族团结硕果
(重走天路看变迁)滇藏公路见闻:红军播下的红色种子结出民族团结硕果
中新网迪庆7月29日电 题:滇藏公路见闻:红军播下的红色种子结出民族团结硕果
记者 缪超 史广林
松坪子渡口、木斯扎渡口、石乡村渡口、寒史里渡口、仕林渡口……在金沙江边的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金江镇境内,矗立着一座座红军渡口纪念碑。
一年前,37岁的和涧秋离开了在昆明的稳定工作岗位,回到家乡金江镇位于石乡村渡口附近的祖宅中,拿出积蓄翻新祖宅,将其改造成石乡村红色民族文化广场,以沉浸式体验的创新设计,更好地向年轻一代传播红色文化。
和涧秋介绍,1936年,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等率领下,长征来到了金沙江畔,18000人在石鼓至巨甸一线当地两岸民众的帮助下,靠7只木船、2只木筏和20多个船工,从7个渡口,用时4天3夜,北渡金沙江进入迪庆境内,与雪域高原各族民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当年,红军在金江镇休整了4天,石乡村是红六军团卫生部驻地。4天时间虽短,但在村民配合下,红六军团卫生部收集大量重楼、黄连等草药,集中对伤病员进行医治、对重伤员进行安置,筹集粮草,为翻越雪山做物资及思想准备。
4天后,红军离开金江乡,将钱继旺等重伤无法翻越雪山继续北上的战士托付于和涧秋的祖父和村民们。和涧秋告诉记者,“钱继旺在我家祖宅内养伤达6个月之久,全家人照顾其饮食起居,每当有地方反动武装搜查时,就将他藏起来。”
钱继旺康复后改名为钱友福,开始在金江打短工维持生计,后来娶妻生子,定居于石乡村,于1994年离世,享年74岁。
“革命遗址是不可再生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涧秋是用自己的积蓄翻修老屋,这让他时时面临捉襟见肘的困境,但当他探访红军经过的每一个渡口、每一个战斗遗迹后,他告诉自己,这份使命,他必须坚持完成。
如今,和涧秋耗尽心血打造的石乡村红色民族文化广场已开馆迎客。老宅一楼还原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普通农户的生活场景,二楼为红军长征过迪庆主题展厅。截至目前,已接待各类观摩学习50余批次,1000余人。
在给参观者讲述红军长征历史时,和涧秋还会穿插讲述一段西藏和平解放时期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和涧秋祖宅所在村庄的背后,有一条一米多宽,流淌着清澈山泉水的沟渠——楚援沟,当地村民们叫它“楚雄沟”。
1950年,中共中央作出进军西藏的决策,其中南路进藏部队的供给物资是由云南各地调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遵照毛主席“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指示,北路进军西藏的部队由四川修筑了川藏公路。南路,在组织人、牲畜运输军需的同时,1950年8月动工修建滇藏公路。
修建滇藏公路时期,来自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筑路民工负责在金江镇金沙江对面修路。当时,金江镇各族民众经常过江给筑路民工送菜、洗衣被。他们还不时隔江对歌:阿哥援藏来路远,挖路不怕苦和累。唱个曲子丢过河,只为阿哥解劳累;小哥修路不怕苦,只为西藏早解放。金江小妹觉悟高,粮食丰收献军粮……
楚雄民工为报答金江镇各族民众对他们的深情厚谊,决定为金江人民做件好事。当时,金江镇有丰富的水资源,但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渠,于是楚雄筑路队伍派出人员,从小龙潭汇入安乐河处修筑一条6公里的水渠,供灌溉及人畜饮水。
和涧秋说,这条沟渠仅半个月就修成放水,金江民众为了感激楚雄民工,将此水渠命名为“楚援沟”。这条沟渠为金江镇成为迪庆的鱼米之乡奠定了基础。如今,这里种植着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也种植着番茄、生菜、莲花白等蔬菜,还有西瓜、芒果等水果。
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致湖北多地封城期间,金江镇驰援湖北共计100吨高原无公害蔬菜,这些蔬菜由近300名党员和民众无偿加班加点帮助采摘、包装、上车。
金沙江水奔涌向前,在历史的长河里,中国工农红军播撒的民族平等团结进步的种子落地开花、结出硕果,为西藏和平解放提供了内在动力,为芸芸众生换来幸福而温暖的生活。(完)
- 专题:重走天路看变迁
国内新闻精选:
- 2024年12月21日 19:19:45
- 2024年12月21日 17:09:19
- 2024年12月21日 14:25:07
- 2024年12月21日 11:25:59
- 2024年12月21日 10:59:01
- 2024年12月21日 10:49:11
- 2024年12月21日 08:21:54
- 2024年12月20日 12:01:17
- 2024年12月20日 12:00:49
- 2024年12月20日 00: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