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三亚岁月:超越半世纪的“南繁情”
中新社三亚5月23日电 题:袁隆平的三亚岁月:超越半世纪的“南繁情”
中新社记者 王晓斌
“我一端起饭碗,就想起袁隆平老师,一想起就流泪。”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败”的发现者、今年78岁的冯克珊22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逝世,引发全民缅怀。
袁隆平为杂交水稻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广为人知,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自1968年以来,袁隆平与三亚有着超过半个世纪的南繁情缘:每年冬天,袁隆平都在三亚的南繁基地度过。直到2021年初,袁隆平还在三亚部署指导相关工作。
海南岛南部地区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每到秋冬时节,中国各地的育种科研人员在当地获得收成后,将育种材料带到海南岛进行加代繁殖和选育,这一工作被称作南繁。袁隆平1966年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杂交水稻研究大幕,1968年冬,他带队踏上海南岛,开始在三亚南红农场进行水稻南繁。
“一般搞一个品种要八个世代,一年一个世代就需要八年。但在三亚,优越的温光资源,冬季还可以种一季,所以三年就可以完成八个世代。”袁隆平曾这样对记者说。
1970年11月23日,时任南红农场技术员的冯克珊带着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找到了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身在北京的袁隆平得知消息后连夜乘火车赶往三亚,命名这株野生稻为“野败”。“三系”杂交水稻的研究由此打开了突破口,中国杂交水稻事业也由此开启新篇章。
“知识和汗水为我们创造了机遇。”冯克珊将袁隆平称作“袁氏神农”,他说,在袁隆平的理论指导下,群英协作开展水稻育种攻关,才有了创造奇迹的“东方魔稻”。
“正是因为1970年在海南发现了第一株野生稻雄性不育株,才能于1973年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袁隆平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三亚是一块黄金地,也是自己的“福地”,杂交水稻研发成功的一半功劳应该归功于南繁。
“因为袁隆平院士开辟了这个研究领域,我才得以1972年在海南岛接触杂交水稻。”同样常年在三亚从事南繁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22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事业的奠基人、开拓者,同时还是科研高峰的攀登者,正是在这样的大师级前辈的肯定及激励下,杂交水稻不断取得成果。
袁隆平把自己团队研发的“超优千号”超级杂交稻比作水稻中的“仪仗队”。在三亚水稻国家公园,每年的冬季到来年5月,“袁隆平大道”两侧的“仪仗队”接受市民游客的注目礼。2018年在这片稻田中,“超优千号”测得亩产1065.3公斤,这个海南省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保持至今。
袁隆平亲自推动的最后一个科研攻关项目也是在三亚敲定。2020年12月,由他任首席科学家的全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项目在三亚启动。目前这个项目在海南的多个示范点早造收成超过预期目标,田洋正在为晚造水稻做整备。遗憾的是,袁老已经远去。
据记者了解,袁隆平是三亚荣誉市民。三亚英文城市名片“Forever Tropical Paradise-Sanya”(永远的热带天堂——三亚),出自袁隆平之手。
永远的热带天堂,正是广大南繁科技工作者的育种天堂。袁隆平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南繁基地是目前国内最重要的育种基地,主要分布在三亚、乐东、陵水3个市县。这里的自然条件在全国独一无二,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为此,袁隆平曾多次呼吁对宝贵的南繁土地资源加强保护,“用法律把南繁育种基本用地保护起来,这是一个事关国家安全和千秋万代利益的大事”。在袁隆平等专家的建议下,海南划设了26.9万亩南繁保护区和5.3万亩核心区,纳入永久基本农田范围重点保护。
在保护南繁基地的基础上,建设自贸港的海南正在抓紧打造“南繁硅谷”。“袁隆平老师曾说三亚是中国的宝地,现在我们看到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东风下,三亚正成为世界的宝地。”冯克珊说。(完)
国内新闻精选:
- 2024年12月22日 09:16:06
- 2024年12月22日 09:08:46
- 2024年12月21日 19:19:45
- 2024年12月21日 17:09:19
- 2024年12月21日 14:25:07
- 2024年12月21日 11:25:59
- 2024年12月21日 10:59:01
- 2024年12月21日 10:49:11
- 2024年12月21日 08:21:54
- 2024年12月20日 1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