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耘落马或被部下牵连 曾想去地方从政未成功(3)
报界“风云人物”
张勤耘的父亲张国金评价,杨卫平是儿子的领路人。
2000年8月14日,杨卫平因病去世。杨去世后,年仅30岁的张勤耘因为掌管楚天都市报的广告经营,成为实权人物。
2004年8月,张勤耘任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兼楚天广告总公司总经理。
在王书眼中,这位说话带着广水口音的老同事变得愈加老练。他脑瓜特别活络,口才很好,喝酒的时候,祝酒、敬酒、串场,特别会活跃气氛。
常年分管经营的他,业务能力有目共睹。他曾带领《楚天都市报》广告经营团队实现年广告收入从零到6亿多元,累计创收超过30亿元的飞跃,创造了湖北报业的奇迹,被《中国报业》杂志评为2004年度全国报业十件大事。
从总经理的经营岗位到总编辑的采编领导岗位,张勤耘花了3年。
2007年6月,张勤耘成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兼《楚天都市报》总编辑。
一位《楚天都市报》前员工回忆,张勤耘身为老总,几乎喊得出每个记者的名字。这让同事们对他颇有好感。“我们那时候的福利待遇也很好”。
上述人士介绍,张勤耘对报纸很有感情,时常带人去大街上卖报纸。
担任总编辑后,他就提出楚天都市报的第二个十年战略——向主流化转型。
他曾公开表示,都市报的第一个十年,是开启了服务湖北居民的时代。
而第二个十年,就是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网络时代,如何把传统媒体的办报理念,深入网络时代。
张勤耘积极推进报纸改版,2008年组织记者参加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报道。他们又推出“信义兄弟”、荆州“10·24”大学生英雄群体、“暴走妈妈”陈玉蓉等报道,连续4年有7件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
当时,张勤耘得知“信义兄弟”的感人故事后,迅速安排记者,给足够的版面率先报道了这段兄终弟及的守诺事迹。
这位报社的年轻老总,身上也不断聚集了各种光环: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全国青联委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
2011年11月,张勤耘担任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总经理,正厅级干部。
身兼集团“党委委员”和“总经理”,他在这栋大厦中有着显赫的地位。经过多年组建的商业帝国,旗下除了报纸和杂志,还涉足广告、文化创意产业、酒店投资、小额贷款、房地产开发等16个行业。
“周围都是满水的坑”
长期生活在政商环境中的张勤耘,不可避免地受到大环境影响。张勤耘的变化是在成为集团领导后。王书跟张勤耘同桌吃饭,突然感觉他变化很大。“他变得官味很浓,喜欢打官腔,说官话,不苟言笑,架子大,感觉自己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早就看不到他当年的意气风发。”
随着广告总量饱和,纸媒发展进入瓶颈期,广告增幅一直在缓慢下降。
湖北日报一位负责人曾撰文指出,“楚天赚的钱是越来越多,楚天拥有的权利却越来越小。对《湖北日报》来说,楚天这棵摇钱树,自然要牢牢地拽在手里。”
该负责人还称,报纸上药品等虚假广告泛滥,对报纸可信度和公信力造成破坏。“记者编辑呕心沥血打造出来的报纸品牌和影响力,就被整版整版的虚假广告毁掉。”
这些被认为是“楚天之疾”,10多年快速发展,基本借助1996年报纸创设时的红利。
尽管如此,张勤耘作为“新星”被很多人看好。
任总经理后,张勤耘也曾考虑到转型。集团下属的楚天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楚天传媒珍珠液酒业有限公司都是在2013年成立或者收购的。
在一些项目上,张勤耘也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主要领导存在分歧。
年前,张勤耘的父亲就曾听儿子埋怨“工作很难,举步维艰”。家人说,张也曾想过离开《湖北日报》。曾有去出版集团的机会,张勤耘更倾向于去地方,希望能兼任某县级市“一把手”。但最后都没成功。
张国金曾提醒过儿子,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儿子的回答让他恐慌,儿子说,周围都是满水的坑,也不知深浅,处处是陷阱。 记者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