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过半省份取消O牌车 部分官员使用小牌号仍有特权(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9月11日 08:51 来源:检察日报 参与互动(0)

  “隐性”特权车犹存,执法会否网开一面?

  各地纷纷取消“O”牌,遏制部分公车“横冲直撞”的冲动,那么取消特殊牌后,特权车是否销声匿迹?记者调查发现,“O”牌车只是特权车的一种形式,此外还有很多或显性、或隐性的特权车存在。

  一是“张狂型”。今年8月,湖南省交警部门曝光当月违法车,其中违法数十次、上百次的公车大量存在,最多累计违法288次,紧随其后的也有238次。交警部门表示,该省虽已取消特权牌,但公车一直难以管理。此前曾去函或电话通知,但一些单位迟迟不来接受处理,也无具体解释,最终无奈曝光。

  二是“潜伏型”。一方面,存在党委政府领导使用的小牌号、特殊号段车等“变种”,虽然老百姓看不出来,实则行特权之实;另一方面,取消特权牌的公车,换成民用牌后“隐身”于滚滚城市车流中,难以分辨,社会监督无从下手。

  “公车特权长期存在的根源不在车牌、号段,而是隐藏于背后的特权思想。部分领导干部觉得有权、有关系,总想高‘民’一等,不按规则行车,甚至违法后依旧傲慢,对相关处罚不理睬。”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孙元明说。

  记者采访发现,对一些违规公车的处置还存在执行不到位情况。一些地区的交警上岗“第一堂课”,就是牢记主要领导车牌号,并被要求在执法中“网开一面”。同时,那些换成普通牌的公车,由于大部分是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使用,出现违规时,当驾驶者亮出身份,交警同样面临难于执法的尴尬。

  “最关键的是,现在公车使用的外部监督渠道还没打通,导致监督无力。”多名专家表示,国内公车使用一直以政府内部监督为主,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监督方式很容易流于形式。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