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 美国学者塔克:宇宙学与儒家思想如何共鸣?
(东西问)美国学者塔克:宇宙学与儒家思想如何共鸣?
中新社北京3月5日电 题:宇宙学与儒家思想如何共鸣?
作者 玛丽·伊芙琳·塔克(Mary Evelyn Tucker) 美国耶鲁大学环境学院、神学院以及宗教学系高级讲师
人类一直在努力理解进化是什么,进化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进化是现代科学几十年研究中最非凡的发现之一,但进化仍是一个新的概念,自查尔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首次提出生物进化论,至今仅有160年左右。同样,20世纪科学家们发现的“宇宙进化论”也只是在慢慢地被大众所理解。
从宇宙中找到起源之前,我们需要拥抱进化,把它视为一个用创造力编织出来的并不断展开的进程,可以把我们自己看作宇宙、地球和人类这一动态整体的一部分。其中,儒家思想是将人类自身置于更大的宇宙和地球意义上的一座无价桥梁。
1978年,文史学家、生态学家托马斯·贝里在《新故事》中指出,在西方,除了环境保护者,很少有人提及对整个生命共同体的责任。自然的内在价值被边缘化,自然的道德价值基本被忽视。自然的审美和娱乐价值得到承认,但自然本身的深层价值却没有体现。相比之下,儒家认为自然的道德价值才是其世界观的基础。
去拥抱那些推崇存有的连续性(Continuity of Being)的宇宙学和伦理学,去体会它更全面的伦理学影响,我们该如何向前迈进?我想说,科学和宗教的融合为此带来了新的机遇。
首先,我们可以强调系统科学,它包含整体性,并肯定生态系统中复杂的相互联系,关于自然的活力和对其它物种感知的研究不断涌现。同样,在生物界,我们对树木和森林的了解也在迅速增长。
其次,对科学的理解还可以得到其他传统宇宙观和生态世界观的补充,比如土著(indigenous)生活方式和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其整个历史中一直推崇生生不息的宇宙观和生态世界观,这是从古至今都有的,包括鼓励人类与自然的韵律相协调的《易经》;关于天地人关系的汉儒注疏;用太极图来说明宇宙和地球的起源与流动的道学等。在讨论进化宇宙学时,应该关注这一传统而丰富的宇宙学资源,以便将科学和精神人文主义的观点编织在一起。
儒家的宇宙观为精神人文主义(即信赖社群、自我修身模式和礼乐实践)的表达方式提供了一个整体的背景。这些形式的精神人文主义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为人类和不断扩大的、相互关联的生存环境之间开启了共鸣模式。
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杜维明认为,儒学世界观的宇宙学取向包括所有生命形式之间的“存有的连续性”,宇宙、自然和人类世界不可分割。天、地、人是有机的、整体的、动态的、连续的世界观的一部分。其曾用“天人学”这个词语来描述人类与宇宙这种不可分割的联系。
人类通过一个复杂的社群伦理体系相互联系,并与更大的宇宙秩序联系在一起。互惠式的忠恕之道是儒家伦理的一个关键,也是儒家社会发展社群基础的一种方式,这样人就可以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信赖社群”(Fiduciary Community)。
在这之中,儒家人文主义精神的目标是道德改造,使个人实现其完整的人格。此外,正如杜维明所观察到的,这种精神自我转化的过程是一种公共行为。它不是一条旨在个人救赎的精神道路,而是一个不断修正的、培养个人美德的过程。这种修身的最终目的是获得个人的宇宙存在。
实现一个人的宇宙存在,意味着人类必须相互关怀,响应社会需要,通过礼乐与自然世界协调一致。在儒家文化中,除了孔庙的礼外,还有官方的国家礼。然而,在儒家传统中,儒家主要强调“礼”的重点是日常交流,通过“礼”旨在改善和提升人际关系。早期的儒家思想家荀子认为,“礼”是在适当的环境下以适当的方式表达人类情感的工具。此外,“礼”将人类彼此联系起来,将人类与现实的其他关键维度——政治秩序、自然的季节循环和宇宙本身联系起来。
就个人而言,儒家精神人文主义的整个修身过程意图通过认真学习、批判性自我反思、持续努力和改变自我的意愿实现“至诚”(《中庸》)。杜维明称之为“体知”。“为己之学”,而不是不加批判地吸收想法或试图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是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此,只能通过不断转变,使自己与天地的创造力和发生力相一致才能实现本真。这种与宇宙变化相协调的过程可以被认为是儒家精神人文主义的主要源泉,而儒家精神人文主义则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自我修身。
中国宋代大儒朱熹和他之后的新儒家认为变化是宇宙和人的转变之源,每一种道德美德都有它的宇宙学成分。例如,人性的核心美德(诚)被视为个体和宇宙繁殖与增长的源泉。通过尽人之性,一个人可以影响自己、社会和宇宙中事物的转变。一个人对现实的深刻认同是“仁者以万物为一体”,从而实现了自己的宇宙存在。
朱熹认为这一切都是人之“气”与宇宙之“气”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部分。生命和能量的流动见于“气”(物质力量或生命能量),“气”统一了植物、动物和人类世界,也渗透到宇宙的所有元素。正如朱熹所说,一旦一个人的心动了,它必须到达“气”,并与“气”相互刺激和相互作用,收张,来去。因此,在儒家的宇宙观中,人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深深扎根于宇宙和地球创造过程中的人。
11世纪新儒家哲学家张载(1020-1077)用他的著作《西铭》阐明了这一观点。“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这些字句只是一种隐喻,但我们现已知道其中的科学真相。生命源于恒星的动态生成和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矩阵。因此,中国传统语境中的“家”是人类出生和归属的宇宙与地球内有的创造力。孝道对整个宇宙和地球的延伸不仅仅是一个令人回味的隐喻形象,也是生命延续的宇宙学和生物学要求。
我们的使命是具有整体感和归属感的,不仅是社会整体感和归属感,也是宇宙和生态的整体感和归属感。同样,正如2000年发布的全球伦理文件《地球宪章》在序言中指出的那样:“人类是一个巨大的不断发展的宇宙的一部分。地球,我们的家,充满了独特的生命群落。”
儒家思想显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宇宙观,与进化论和生态学相互兼容。因为正如儒家所述,宇宙和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和出生地,是一个拥有巨大创造力的子宫。现在我们科学地知道,地球和所有生命形式都是由数十亿年的宇宙进化而来的。我们星球上薄薄的大气层为生命创造了条件。
儒家思想对“存有的连续性”的理解,无疑是建立一种更强大的宇宙伦理和宇宙政治的基础,这种伦理和政治的基础就是对孕育生命元素的宇宙的崇敬和尊重;作为进化和维持生命的地球共同体的责任和互惠;所有这些对于作为相互增强的共同创造者(co-creator)参与到一个巨大的进化宇宙中是必要的,而这个宇宙正是我们的家。(完)
作者简介:
玛丽·伊芙琳·塔克(Mary Evelyn Tucker),艾美奖和普利策奖得主,美国耶鲁大学环境学院、神学院以及宗教学系高级讲师、高级研究学者。还任职于猎户座杂志、加里森研究所和美国绿带运动的顾问委员会。其特殊研究领域是亚洲宗教。1997年以来,她一直任哈佛大学赖绍尔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其儒家著作包括:《日本新儒家的道德和精神修养》和《气的哲学》。与杜维明合编两卷《儒家精神》。
国际新闻精选:
- 2024年12月22日 21:07:41
- 2024年12月22日 21:00:19
- 2024年12月22日 16:48:32
- 2024年12月22日 16:44:52
- 2024年12月22日 14:39:16
- 2024年12月22日 08:53:37
- 2024年12月22日 08:46:40
- 2024年12月22日 08:46:02
- 2024年12月21日 09:24:32
- 2024年12月20日 21:4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