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东纵老兵见证中英街六十年沧桑变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八旬东纵老兵见证中英街六十年沧桑变幻
2009年09月28日 18: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深圳九月二十八日电 题:八旬东纵老兵见证中英街六十年沧桑变幻

  作者 郑小红 李海友

  在深港共同管制的沙头角中英街,八十岁的老人何集庆,坐在他的店铺中,看着沙港两地居民组成的民间风俗巡游队伍热热闹闹地走过,谈起这个曾经名闻内地和香港的小街道的沧桑变幻,老人别有一番感慨。

  中英街位于沙头角,长约二百五十米,宽仅三四米,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深圳市共管,为陆上边界一部分。

  何集庆老人曾是东江纵队的战士,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了中英街港方一侧三十九号明兴百货的老板,从其祖父辈起便在这里经商,该店是百年历史的四代祖业。一九0六年何集庆老人侨居牙买加的祖父决定回国发展,祖父回国定居的时候,正是中英街边境贸易兴旺的时期,祖父在中英街买下二万多平方米的土地,开了间茂生堂药店。

  老人说,其实,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初,中英街就有过一个时期的辉煌。那时,大陆实行减租减息,很多香港人回到沙头角投资,养鱼养虾。那时候交通不便,一些生活用品靠由中英街的居民肩挑手提,卖到深圳,但那时中英街并没有现在那么有名气。

   当时,中英两国关系一度紧张。中方实行“政治边防”,港英当局则在新界实行“宵禁”。一九五一年二月,广东省政府开始实行边境管理,沙头角成为边防禁区,两侧的乡民们需要赶着耕牛、扛着犁耙“过境耕作”。

  “文革”十年,中英街上,乡亲邻里即便擦肩而过,也低头不语。

  一九七九年之前,深方的国营商店所有货品的价格几乎一样,有些商品的定价偏低,而香港是市场经济,很多香港人做生意比较活,他们听说中英街有货卖了马上跑来排队买货,门口早早排起了购货的长龙,都是来买低价商品的,很多时候货品卖完了,队伍还长着呢。

  老人说,中英街的“黄金时代”真正是从一九八0年建立深圳经济特区以后开始的,当时国内商品短缺,而由于国内而紧挨香港的中英街商品种类丰富,以免税街和价格优势成了国内闻名的购物天堂,很多人就涌入中英街进行采购。

  一九八一年,何集庆将茂生堂药店改为“明兴百货”,出售日用百货商品,人们疯狂抢购。从一九八五年开始,黄金、珠宝首饰开始成为抢手货,许多嗅觉灵敏的香港商人将新潮的金银首饰引进中英街。之后“明兴百货”也开始卖黄金、珠宝首饰了,那时卖黄金不是按“克”而是按“件”卖,卖出的黄金也以吨为单位计算。

  事实上,那时候,中英街两边家家都卖金,不仅香港商铺卖,深方的百货商场、国营公司甚至新华书店,都有专售黄金的小柜台,在最高峰时中英街竟有大大小小的金店四十七家。一天有几万人如潮水般涌来,“明兴百货”每天最少也有十几万的收入,多时有三十多万,这仅仅是中等水平,周边金铺日营业额都有百万以上,当时,四十元人民币就可以兑换一百港元,某些沿海地区的农民甚至装着满满一麻袋的钱前来购物。

  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至香港回归前夕,中英街的又又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小街被人流挤得水泄不通,少时四五万人,多时十万人如潮水般地涌进中英街,游客摩肩接踵,水泄不通,在中英街站上站都站不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英街道商铺已发展到九十多间,年销售额最高达到六亿港元以上。

  何集庆说起昔日中英街的繁荣景象,唏嘘不已。但香港回归一两年后,由于两地往来日趋方便,特别是内地开放居民赴港澳自由行之后,中英街往日的繁华不再,来这里的游客似乎也只“逛街”不“购物”,了解中英街的历史,参观一下博物馆,看一看“一街两制”而已。

  如今,中英街上只剩下“波记”和“实惠”两家百货店的名声还算响亮,而何集庆老人的明兴百货早已无缘日进斗金,何集庆老人也回归平淡的生活,含饴弄孙,粗茶淡饭。

  当然,这样一个由深港双方组合而成独特的小街道,自然不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关部门正在规划把中英街确定为以发展文化旅游为主题的“一国两制”观光园。

  或许,在不久之后,何集庆老人将会看到中英街昔日辉煌的再现。完

    ----- 港澳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