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交部驻港公署特派员港媒发文介绍涉港外交20年工作成就

2017年07月08日 22: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香港7月8日电 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下简称公署)特派员谢锋近日在最新出版的《紫荆》杂志发表题为“风雨紫荆绽放 廿载外交同行”的文章,介绍了涉港外交20年的工作成就。

  谢锋表示,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同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外交部在香港设立特派员公署,处理由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的,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20年来,公署见证了国家兴旺发达,见证了“一国两制”在香港成功实践,也见证了涉港外交的发展和成就。

  他又指,20年来,香港对外交往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香港同胞和内地同胞共享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机遇和荣耀。

  外交护港

  谢锋强调,香港特区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香港事务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部势力、以任何名义进行干涉。以所谓“道义责任”为借口不行,以“民主”、“人权”、“自由”等为借口也不行;发表所谓涉港报告、对香港事务指手画脚不行,勾结“港独”分子、为其站台背书也不行;公开干预不行,暗中插手也不行。

  20年来,公署密切跟踪有关动向,坚决遏制外部势力干预香港事务等危害国家统一的行为,第一时间表明立场、有力交涉、坚决斗争,确保国家和香港利益不受损害。也会为外国驻港媒体定期举行吹风会,介绍中央对港政策和涉港外交情况,并针对他们关心的问题增信释疑,交换意见。

  公署从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角度批驳“本土自决”和“香港独立”,指出其实质是企图把香港变成一个独立、半独立的政治实体,把香港从中国分裂出去。这绝对不能允许,也注定没有出路。

  外交惠港

  谢锋认为,20年来,公署充分调动外交资源,努力为扩大香港对外交往、提升国际影响力办实事、办好事。

  主要表现在,积极促进香港特区参与各类国际活动,支持香港以适当身份参与近80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活动,与东盟进行自贸协定谈判,扩大对外经贸合作。特区每年派员以中国代表团成员身份参与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活动100余次,自行参加国际会议和活动1000余次,还通过“凝聚共识、牵线搭桥、先行先试”三步走战略,协助香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取得早期收获。

  同时,公署努力提升香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如2006年协助推动“国际电信联盟世界电信展”在港举办,这是该展首次在国际电联总部瑞士日内瓦以外的地区举办,为香港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就达9亿港元。又如2016年6月,香港特区驻雅加达经贸办事处正式成立。这是香港第12个海外经贸办事处,也是最新设立的一个。

  此外,公署还大力支持香港同胞竞逐国际组织高级职位,陈冯富珍女士成功竞选并连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

  外交为民

  谢锋说,外交为民是中国外交的宗旨;香港同胞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依法保护香港同胞海外合法权益,是涉港外交的重要任务。20年来,公署秉持“港人安全无小事,同胞利益重泰山”的理念,着力构筑海外民生工程,为香港同胞撑起遮风挡雨的保护伞。

  20年来,中国驻外使领馆共处理1.3万余起涉港领保案件,涉及香港同胞数万人。公署也帮助提高香港特区护照的“含金量”,目前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给予香港特区护照持有人免签或落地签待遇。

  外交亲民

  谢锋指,公署“开门办外交”,让外交“走入寻常百姓家”,让香港民众充分感知外交、了解外交、支持外交。其中,包括面向香港普通民众举办开放日活动,人数最多的开放日有3000余名民众走进公署参访;还面向香港各界人士举办形式多样的午餐会、座谈会、吹风会等交流研讨活动。

  此外,还面向香港青少年举办内容丰富的双向交流,连续七年组织大学生“外交之友”夏令营赴内地参访,连续十一年举办“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吸引全港数万名中小学生参与。公署根据不同主题举办外交进校园、国际法进校园等活动,以“菜单式”订制服务方式讲授外交和国际法课程。公署编写《中国外交知识读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中国外交,培养香港青少年的香港情怀、国家观念和全球视野。

  谢锋说,20年来,公署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但还远远不够。展望未来,公署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思想和涉港指示精神,牢牢把握“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开展涉港外交,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坚定维护香港繁荣稳定,坚定维护香港同胞的海外合法权益。(完)

【编辑:吉翔】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