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豆专家”林汉明:农业科学研究就是要“上天下地”

分享到:

香港“大豆专家”林汉明:农业科学研究就是要“上天下地”

2023年06月08日 12: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视频:【香港故事】香港“大豆专家”:融入国家让香江科研既可“上天”又能“接地”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香港6月8日电 题:香港“大豆专家”林汉明:农业科学研究就是要“上天下地”

  中新社记者  韩星童

  香港中文大学卓敏生命科学教授林汉明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之后的数天,神舟十六号成功发射,而林汉明及其团队研发的陇黄大豆也搭载飞船一并升空。再往前,同样由林汉明研发的大豆固氮菌菌株“根瘤菌”则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升空,成为香港首个抵达“天宫”的农业科学实验室项目。

香港中文大学卓敏生命科学教授林汉明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将实验样本带去太空的作用在于,观察它们在地球所不具备的多种环境里发生的变化,这或许对进一步研究产生启发和影响。 中新社记者 陈永诺 摄  

  “兜转了一圈,它们在‘天宫’相聚了。”林汉明开心得合不拢嘴。在他实验室里,大豆及“根瘤菌”的样品旁,特意放了两个迷你版火箭模型。他解释,将实验样本带去太空的作用在于,观察它们在地球所不具备的多种环境里发生的变化,这或许对进一步研究产生启发和影响。

  林汉明研究的大豆如今“上天”,源于当初他选择“下地”的研究方向。他的实验室背景板上有一张放大的照片,那是甘肃一片广袤荒芜的山丘,山脚下却有两块绿油油的庄稼地,他指向角落里一个模糊不清、躺在田埂上休息的人影,笑言:“那就是我,走到脚都软了。”

  林汉明从这里讲起他的科研故事。那时他刚从美国学成归来,正寻觅一个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当时中国科学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稻、小麦、玉米等,对于大豆的投入不是很多。”中国的大豆跟国家历史文化乃至百姓生活都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大豆还具备固氮作用,可以令贫瘠的土地重新充沛营养。

  于是,林汉明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国宏合作,研发了三种耐盐耐旱大豆品种(陇黄1、陇黄2、陇黄3),自2016年起无偿交予甘肃农民使用。他告诉记者,如今他们已在甘肃种植了83万亩大豆。

香港中文大学卓敏生命科学教授林汉明及其团队研发的陇黄大豆,日前搭载神舟十六号飞船升空。 中新社记者 陈永诺 摄

  其实在这过程里,一直有公司想要购买林汉明的研究成果进行产品转化,但林汉明始终坚持无偿提供给农民使用,他一直很认同一句话——“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他曾问过自己,当有一天退休,究竟是希望银行里存款更多,还是留下一些有意义的东西,他选择了后者。

  如今,各类经改良的大豆品种被带到非洲、巴基斯坦等国家及地区播种,帮助当地农民提升经济收益。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周年,而林汉明的大豆项目今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他觉得特别有意义,他还打算带着学生们一起去巴基斯坦看看种植的成果,一起去农民家吃饭,感受当地风土人情。

  5月10日那一天,林汉明团队研发的“根瘤菌”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升空之时,林汉明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现场,心情激动。他看着火箭接力飞行,先是第一级火箭点火“开跑”,达到一定速度后燃料耗尽自动脱落;接着第二级火箭接过“接力棒”,进一步加速,就这样传递下去。他觉得自己就是第一级火箭,从零开始将香港的农业与航天科技结合起来。“下面就看你们的啦。”他回到学校后跟学生们说。(完)

【编辑:周驰】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