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抢救”到“预防” 北京长城保护探索新路径
中新社北京8月21日电 (杜燕 徐婧)北京不断探索长城保护的长效机制。记者从正在举办的2022北京长城文化节上了解到,北京长城保护由“被动的抢救性保护”向“主动的预防性保护”转变,并提炼出“精心修长城,边修边研究”的长城保护经验。
万里长城分布在中国15个省份,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北京范围内的长城遗址多是北齐始建,明代重建,地跨6区,长城墙体461段、全长520.77千米,主要为砖石砌筑,总体保存较好。
近年来,北京形成了以遗产保护为核心,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为主题,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重点的北京长城保护新格局,并在保护、传承和弘扬长城文化方面积累新经验。
为探索长城本体保护、长城价值研究的新方法、新路径,2018年起,北京开启了将考古发掘引入长城保护修缮的试点工作。
“以前遇到长城坍塌的砖墙,施工人员或许把它们清除。现在,因为引入考古发掘,来自各方面的专家可以从中读出来自历史的信息,为后续的一系列保护提供依据。”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在20日晚开幕的2022北京长城文化节上介绍,这样防止了对文物历史信息的无视和破坏,为后续开展长城抢险加固工作提供重要的设计借鉴和保护依据。
2022年,北京分别开展延庆区大庄科段长城、怀柔区箭扣段长城考古发掘工作,目前相关工作已呈现新亮点。
其中,怀柔区箭扣段长城考古中首次在北京长城的敌台顶部发现明代火炕和灶址等生活设施遗迹,还出土了锅、盘、碗、剪刀、铲子等生活用具,复原了明代戍边将士日常生活,让铁血的长城有了人间烟火气。
与此同时,考古中发现两块石碑,明确记载了敌台修建于明代万历十二年、墙体修建于万历二十五年的建造史实,表明单体建筑的修建早于长城墙体,实证了不同时期长城防御体系的样貌和演变,丰富了箭扣长城的文化内涵。
新科技也应用于长城保护。在箭扣长城修缮中,北京尝试利用数字化技术、智能传感器等新技术监测长城本体及周边环境,探索建立长效监测体系,改变以往依靠人工巡视的监测方式。
在陈名杰看来,北京逐步实施长城抢险工程与研究性修缮并重的保护方式,能更多地解除长城险段,更深入地研究长城价值。
“研究性修缮采取多学科深入交叉合作的方式对长城进行保护,多学科专家团队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提出建议,最大程度保护长城文化,也更加全面研究长城病害的成因演变过程,为精准编制保护方案提供了详实依据。”他表示,北京积极总结,提炼出“精心修长城,边修边研究”的北京长城保护经验。
博物馆不仅是彰显文化遗产独有价值的关键所在,在历史文化宣传、文化科研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北京范围内的长城沿线六区共有备案博物馆28家,坐落于八达岭长城景区内的中国长城博物馆是迄今国内唯一具“中国”冠名的长城专题博物馆。
记者21日从北京市文物局了解到,中国长城博物馆正实施改造提升工程,这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的头号建设工程,目前已完成国际方案征集,预计2023年底开工,2025年底完工。据介绍,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建设后将成为全面展示阐释中国长城历史脉络及长城文化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北京还尝试搭建长城保护数字化应用场景,并通过科技手段让市民在线体验“爬长城”和“修长城”,用镜头记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历程和阶段性成果,以民众喜闻乐见的长城庙会、古风集市等特色主题活动让人们“看景点”且“品文化”。
目前,北京正在开展的长城保护工程共17项,其中抢险加固项目12项、修缮项目4项,前期勘察考古研究项目1项。北京将以多元方式努力让世界文化遗产可感、可知、可参与,让人们了解长城历史价值、认识长城当代价值,保护、传承和弘扬长城文化。(完)
文娱新闻精选:
- 2025年01月22日 21:30:09
- 2025年01月22日 14:03:27
- 2025年01月22日 13:55:16
- 2025年01月22日 13:54:06
- 2025年01月22日 12:13:40
- 2025年01月22日 07:28:16
- 2025年01月22日 06:20:00
- 2025年01月21日 17:18:43
- 2025年01月21日 10:53:40
- 2025年01月21日 10: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