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遗音“走出”千年壁画 “织就”新年祝福
中新网上海1月1日电 题:敦煌遗音“走出”千年壁画 “织就”新年祝福
作者 王笈
敦煌反弹琵琶,凤首箜篌,敦煌奚琴……舞台上,当音乐大师谭盾亲自研制复原的敦煌古乐器与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一同奏响,尘封于壁画中的敦煌古乐仿佛“活”了起来,揭开昔日丝绸之路的繁华绮丽。
2021年12月31日晚,作为上海大剧院的新年音乐会,上海民族乐团委约谭盾创作的国乐《敦煌·慈悲颂》在此全球首演,以融合敦煌艺术、东方哲学、当代诗意的民族之音,为爱乐者送上了新年祝福。此版《敦煌·慈悲颂》以敦煌壁画与民间传说为故事蓝本,分为《菩提树》《九色鹿》《千手千眼》《禅园》《玄奘东归》《彼岸》六幕,展现古老丝绸之路上敦煌文化的哲学思想与人文价值。
不同于此前的交响乐版,国乐《敦煌·慈悲颂》在数十次往返敦煌采风学习的基础上,借鉴融合了敦煌乐舞古谱与唐代宫廷音乐,突出了中国古乐的音色韵味与音律特点。“敦煌壁画中画有500多支乐队,其中148窟中壁画所展示的超大型乐队,让乐队形成的历史又往前了一千年。”在谭盾看来,那些“不鼓自鸣”的敦煌壁画,画的是用思想拥抱宇宙,用艺术传于后人:做人识世、奉献慈悲、创造人类善良与和平。
在国乐《敦煌·慈悲颂》中,有几件“不得不说”的敦煌古乐器,对于民乐演奏家们和谭盾本人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与突破。
上海民族乐团二胡演奏家卢璐手中的敦煌奚琴,可以看作二胡的祖先,却在造型外观和演奏手感上有很大的不同,“黄色丝弦”更是颇有来头。谭盾透露,自己曾赴奈良考察,当地师傅告诉他,村里人往上数八代以前都是长安人,唐代时期祖先做的弦就是黄色的。“一是因为黄色的弦比白色的更结实,声音好听;二是因为黄丝弦在当时的长安代表了‘上苍的声音’。所以我们这次选用的是古代长安造弦工艺制作而成的黄丝弦。”
音乐会中的凤首箜篌,则是在一比一还原敦煌壁画凤首箜篌的基础上加了一排弦,更加符合、方便现代演奏。这是谭盾第一次将凤首箜篌正式写入自己的作品,据他透露,这件古乐器是由深圳乐器厂的年轻一代工匠用3D打印技术等科学方法复原而来的。复原后的凤首箜篌配上“飞天舞”,让上海民族乐团箜篌演奏家刘宣邑忍不住感慨:“拨动琴弦时感觉自己就是那个演奏箜篌的飞天神女。”
在谭盾看来,中国人过年讲究“辞旧迎新”,要看到父母穿上新衣服才会有一种喜悦感。国乐《敦煌·慈悲颂》将敦煌大乐队的声音和美学、藏经洞里的一些手稿和主题都融入其中,对他来说也像是过年,要给敦煌古乐、给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穿上新的衣服”。
“如何在新年之际辞旧迎新,找到新时代的‘智慧之光’?敦煌文化反映出的东方智慧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能够潜心为古老乐器创作出新的声音,写出年轻人未来励志与期盼的人生态度,这是我创作《敦煌·慈悲颂》的初衷。”
时间往前回溯,谭盾第一次去敦煌时,一进洞就是几个小时,书上的笔记写得密密麻麻。后来遇到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她说:“谭先生,你看这些壁画,非得要到这里才能看到。你可不可以把壁画变成声音呢?这样大家在别的地方也可以听到一条丝绸之路。”这个诗意的想法,打动了谭盾。
多年后,《敦煌·慈悲颂》“诞生”于世,一段对话让谭盾尤为感动:丝路是什么?是看不见的路。这条看不见的路连着看得见的心。(完)
文化新闻精选:
- 2024年12月22日 19:00:51
- 2024年12月22日 18:58:09
- 2024年12月22日 09:45:58
- 2024年12月22日 09:29:37
- 2024年12月22日 08:35:14
- 2024年12月21日 20:42:42
- 2024年12月21日 18:51:05
- 2024年12月20日 11:33:57
- 2024年12月19日 11:09:13
- 2024年12月19日 1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