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揭秘海南历史上的干旱高温:1977年大旱时间最长(3) 查看下一页

2015年06月08日 10:08 来源:海南在线  参与互动()

  海南酷暑为何不算极端天气

  这段时间的海南岛虽然酷暑难耐,但比起“火炉”之说,还有一定距离。

  海南有历史记录的最高温是20年前测得的41.1℃,但也仅此一次,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因此,哪怕当下海南的酷暑天数较多,但仍算不上“极端天气”。

  当近日琼北在忍受连续高温超过20天,琼南部分市县受干旱煎熬,一些市民认为酷暑已致“极端天气”。但翻阅《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海南卷》,高温甚至不在海南的气象灾害之列。

  40℃罕见

  海南称不上“火炉”

  海南省气象专家们以批驳去年某网站发布内地“四大火炉”(福州、重庆、杭州、海口)“新排名”为例,解释海南为何不是“火炉”。

  “我记得最高温是1994年5月3日,澄迈41.1℃。”已退休的海南省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林熙把数字都记在了脑子里,“过去条件没现在好,温度的测量是放进百叶箱中,人工每天三次观测。现在无论从密度还是精确度,设备、技术都提高了,依然不多见超过40.0℃。”

  出版于2008年的《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海南卷》记载,海南高温区域位于北部、西北部内陆的澄迈——儋州——昌江一线,以及南部内陆的保亭。除了上述最高纪录,海口在1933年5月2日达到40.5℃为次高,此后依次是儋州1985年4月24日的40.0℃,昌江、定安分别于1988年3月15日和1977年5月18日的39.9℃。

  由于海南岛四面环海,受海风调节,极端最高温度的出现机会不多且短促,全省35℃以上的高温日比我国大陆内地少得多,中部山区有很多地方还终年离不开棉被。40.0℃的高温酷暑更是罕见,许多地区从没有出现过。

  海南省气候中心天气气候高级工程师吴慧认为,海南夏季虽然长,但与内地相比,酷热少,所以谈不上“火炉”。

  既然酷暑不是灾害,那么总体高温多雨的海南,为何会形成干旱灾害?

  高温增加蒸发

  蒸发加速干旱

  省气象局统计,今年5月下旬,受西南气流影响,海南岛全岛晴间多云,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天气,五指山以北地区午后出现雷阵雨。旬最高气温西部、中部和北部地区为37~39℃,其中29日昌江达到39.7℃,东部和南部地区为35~37℃。旬降水量北部地区达到100mm以上,中部和东部地区为10~50mm,南部和西部地区为零降水。旬降水距平东北部地区比常年偏多2~5成,南部和西部地区比常年偏少9成以上。

  换言之,琼北、琼东降水超过往年,琼南和琼西略有减少。

  我省6月1日气象干旱指数显示,南部(保亭、三亚)和西部昌江达到重度气象干旱,琼海、琼中和五指山及以南地区中度气象干旱,其余地区轻旱或无旱。

  海南省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吴胜安介绍,自5月18日起,海南省开始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日最高温≥35℃)过程,至6月7日已持续了21天。高温加重了我省各地的干旱。5月五指山、陵水、昌江、保亭和三亚5个市县平均气温29.3~31.7℃,较常年偏高1.4~3.6℃。气温偏高导致蒸发增加,土地失水更快,加速了干旱的发展。

  “四时皆夏”

  只等“一雨成秋”

  “即便有的地区午后一场雨能调节温度,但是干旱除与降水量多寡有关外,还与同期的蒸发量密切相关。”海南省人影中心(从事人工降雨)研究员何媛认为,海南终年气温较高,蒸发旺盛,沿海地区风速较大,更加大了蒸发量。

  而冬春季节本来降水就不多,蒸发量的增大,更加重了旱情,因此,冬春季节就出现气候原因的经常性干旱。进入汛期后,由于前汛期海南省的降水还不充足,而此时气温高,蒸发量不断增大,因此,常常产生夏旱。

  另外,干旱程度还与雨季的迟早密切关联,雨季开始较早的年份和地区,旱情ー般较不明显或较轻,相反,若雨季开始较晚,旱情较重,多数时候会形成冬春连年的局面。就逐月而言,降水变率(指当月、季或年降水量与同期蒸发量之比)也是鉴别旱情的一个重要的判据,降水变率越大的月份,越容易出现旱情。

  专家们认为,海南的气候概括为八个字就是“四时皆夏,一雨成秋”,如今只等着“一雨成秋”的到来了。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