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烂片横行:缺文化内涵缺创作缺市场运作
编者按:自今年美国进口片配额增长之后,国产电影在好莱坞大片面前溃不成军,票房失守让电影业内人士痛心疾首。观众也不是不支持国产电影,而是在不断期待优秀国产电影的同时,也在不断质问:国产电影,为何到处是烂片?国产电影质量下降,并非只是由于好莱坞大片引进的增多而使其生存空间变狭窄,其在文化内涵、创作以及市场运作等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可见国产电影病得不轻,国产电影究竟怎么了?
文化之痛:缺少民族文化内核和艺术品格
“电影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娱乐至死是对电影的亵渎。好莱坞大片在中国长驱直入,它带走的是票房收入,带来的却是美国精神。好莱坞电影的高明之处在于,故事好看、制作精良、价值观明确。而一些国产大片,只会忽悠。光鲜其表、败絮其里,根本没有故事,价值观迷糊,更不用说精神了。”
——国家一级导演车径行
实际上,对于国产片文化内核缺失的讨论已经不是新鲜话题,自去年国产电影产量高达600多部,票房突破100亿元以来,国产电影的“短板”也越来越明显,思想空洞、缺乏共享价值观,其存在的问题一直被业内所诟病。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陈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产电影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民族文化精髓,“电影要用民族文化来征服观众。然而如今的国产片过多考量商业元素,而忽略文化内核以及感情纯度,没有深刻的人性、震撼人心的情感来征服观众,如何能吸引观众?”对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认为,许多国产电影过分追求商业利润使其丧失了价值追求。
陈山以伊朗电影《一次别离》为例,指出国产电影如今缺乏对于道德价值的关注,因此也失去了国产电影之于世界电的独特魅力。导演李安曾说过,他在美国拍了一些很成功的片子,不是因为他的英文有多好,也不是因为他对那个地方有多了解,而是他一直尝试用中华文化的视角去观察西方世界和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他的电影也就成了西方观察中国的一面特殊镜子。“忽略文化在电影中的位置,这是典型的‘抱着金饭碗要饭’!”陈山说。对于自身文化资源开发的不足,对于当代社会文化素材视而不见,令陈山感到惋惜,影视创作者对自己的文化不了解、不自信,只是盲从于市场,必定使电影内容空洞,价值缺失。究其原因,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看来,“太多的国产电影悬浮于中国社会现实之上,是因为太多电影人已经不再和中国社会的任何阶层发生互动了。没有生活的切身体会,这使他们难以分享社会任何阶层的日常生活、所思所感。”
导演贾樟柯有句话说得很好:“牌打到最后,才发现文化是大王。可惜,已经提前把他扔了。”
市场之痛:疯狂扩张与有限开放
衷心期望每天一部好莱坞大片上映,让国产烂片都死掉,别给烂片侥幸的机会,然后,逼着国产电影重生。保护烂片,就是对电影的犯罪。——导演高群书
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总票房超过80亿元,再创历史同期新高,比去年同期的56亿多元增加23亿多元,增长41.65%。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正常放映的城市影院突破3000家、1.1万块银幕。有业内人士预言,“十二五”期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将突破300亿元,冲击400亿元。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看似辉煌的电影市场,在国产电影数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其实有更多电影成为“炮灰”或者仅是到电影院“一日游”。
在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看来,票房高速增长的原因在于影院建设、银幕数增长以及观影人次的增加,电影市场回暖,行业外的资金涌入,热钱除了投向制片之外,越来越多地倾向与房地产相关的影院投资。在他看来,这种“外延性扩张”带来的效果确实拉动了票房增长,然而国产电影质量与票房之间却没有直接关系。为什么国产片质量存在问题,石川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电影创作生产能
跟不上市场的快速扩张”。如今市场容量增大,快速扩张就会出现市场的短期行为,单纯追求利润回报。石川告诉记者,并非有固定标准可以评判如今的国产电影质量水平是在下降,然而由于电影生产数量不断增多,观众很容易感到好片不多,烂片密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国电影市场仍处在“转型期”,电影创作生产能力还未完全适应市场化需求,烂片的出现在所难免。
另外,石川表示,国产电影市场虽疯狂扩张,但市场化并不彻底。以韩国电影市场为例,政府在电影的市场化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扫除了种种障碍。而中国电影市场并未完全开放,虽然今年增加了美国大片的引进额度,但传统的管理体制、审查制度以及行政干预等行为仍然存在。石川认为,从整个行业的层面来看,“电影市场仍处于新旧交替的过程中”,而在这个“缓慢”的变化中,主管部门比较“犹豫”,对于市场化问题还未“下决心”。具体表现在电影行业管理方面手段单一,管理效能受到限制。“简单粗放的管理并不能提高创作生产能力,反而违背了市场运作规律”,在石川看来,主管部门对电影的扶持更多应体现在减免税收方面,而这一点又限于其管理效能难以发挥。因此在他看来,提高电影质量的压力不单单应压在电影创作者一方,“市场单一化而导致观众无法各取所需,缺乏对中小成本电影的扶持而导致电影生存困境,由于影院经营成本过高而导致票价高等问题同样导致好的电影观众看不到。”
创作之痛: 单一模式与题材限制
“就像诗之于唐,词之于宋,曲之于元,电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如果我们不能用电影真正记录、表现我们这个时代,那后代子孙想通过电影了解我们时,一定会十分失望。”
——《看电影》杂志主编黄海鲲
近日,编剧陆天明撰写文章批评国产电影创作“老套”,将国产片分为三类:一类是把电影当宣传品做,第二类是文化公司或电影集团为市场所需而制作的商业片(打斗、搞笑、情爱、战争、贺岁等),第三类就是“电影艺术家们”纯粹展现自我的小众片。如今的国产电影,确实“三分天下”,除了商业大片,观众还能看什么?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认为,“目前,中国电影日常时段的影片供给不足,靠大片撑起的市场呈现偶发和不稳定的特点。”可以说,缺乏国产类型电影。曾在去年,国产片题材重复局面令网友如此总结:“5个关云长、3场鸿门宴、2个孙悟空同台乱战。”而今年就记者参加的下半年电影推介会来看,国产片题材单一的情况仍未改善,历史题材过多,现实题材缺失,对现实的关注多停留在生活的表面。
当然,业内有导演抱怨,电影主管部门对于题材的限制阻碍了好剧本的出现,为此导演陆川曾在电影节上为电影《王的盛宴》被推迟上映哭起来。确实,国产电影存在因题材问题无法公映的情况,然而有着“禁片导演”身份的张元却表示:“一味抱怨题材受限制,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伊朗电影《一次别离》的成功让中国导演反思,伊朗电影创作处于严苛的审查环节下,但影片却利用精巧构思和创作去表达社会批评,并未和审查制度正面交锋,而且投资成本不高却收回最大口碑和盈利。因此有业内人士批评当下电影从业者:不要把电影不够好甚至很烂的所有症结都推诿到审查制度上,恐怕还要怪自己功力不济。
在这一点上,近期上映的电影《人山人海》给了国产片一个很大的启示,电影题材触及社会黑暗现实,但是成功过审。导演蔡尚君在上映前对片子的结局进行了改动,对此,蔡尚君说:“修改其实影响不大,因为所有东西都放在这儿了。”谈到由于审查,一些导演因为题材问题马上就会放弃的问题,蔡尚君直言:“这不能成为拍烂片的借口,中国电影最可怕的就是‘自我阉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