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方案”:与资本主义的第一次亲密接触(3)
“四三方案”
引进化纤、化肥项目的消息传开后,各部委一下子炸开了锅,天天到计委来,为本部门申请引进项目。
冶金部第一个提出,进口一米七轧机。
长期以来,钢铁一直是中国的重点行业,也是薄弱环节,稍稍好一点的板材都要依靠进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冶金部在50年代和60年代曾两次提出报告,要求在武钢建设一米七热轧、冷轧薄板轧机。这已是第三次提出。虽然引进一套设备要2亿美元,但国家每年进口钢材都要花费3亿美元。算一算这笔账,还是划算的。因此,计委表示了支持。
1972年8月,国家计委呈送了《关于进口一米七连续式轧板机问题的报告》,获得批准。由此,引进工作从石化扩大到钢铁行业。
其他部门也纷纷提出,要派团出国考察,开展引进工作。李先念积极支持,先后批准了几十批考察团出国。
11月,国家计委提出了第三个报告——《关于进口成套化工设备的请示报告》,建议进口6亿美元的23套化工设备,并且提出,配备专职人员,来负责这项工作。
这时,各考察团回来后,相继提出多个技术设备引进项目。周恩来感到很零碎,同时认为,既然有这么好的机遇,事情就应该做大一点,所以指示国务院业务组和国家计委,把这些项目合并起来,“要准备采取更大规模的引进方案”。
1973年1月,计委提交了综合性的第四个报告,即《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
报告写道:“我国的对外关系迅速发展,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想孤立我们,反而孤立了他们自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急于找产品市场资金出路。积极利用这一大好时机,扩大对外经济交流,不仅有利于配合国际政治斗争,而且有利于加速国内经济建设。”
这一总体方案,计划引进技术项目26个,共需资金43亿美元,所以被称为“四三方案”(这一方案后来经过追加,总投资为51.8亿美元)。
二月初,周恩来、毛泽东先后批准了这一方案。
“四三方案”引进的26个大型项目于1982年前陆续建成。“四大化纤”1982年全部投产后,中国从1984年起,宣布取消长达30年的布票。
43亿美元从哪里来
引进所需外汇,大部分来源于外贸收入。1970 年,全国出口总额为22.6亿美元,1973年达到58.2亿美元。为中国出口创汇的产品主要有两类,一是土特产,二是手工业品。
1月4日,李先念出席了全国外贸工作会议。他说:“国际、国内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市场,有两种不同的价格体系。同外国资本家打交道,决不能把国内稳定物价的方针套到国际市场去,也不能笼统地用成本加利润来定价。国际市场是受供求关系指挥的,是受价值法则支配的。”
为了节省有限的外汇,“四三方案”只能尽可能压缩软件技术的引进,而注重引进能够快速形成生产能力的成套硬件设施。
此外,引进大部分采用延期付款方式。在对被引进国的选择上,能否提供出口信贷成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有时,即使是专利技术拥有国,仅仅因为不愿向中国提供出口信贷,中国就转向第三国。这不但影响了技术的成功转移,而且使得很多工程出现质量问题,被迫拖延工期。
银行也为方案的实施筹措了部分外汇。1972年,陈云复出,参加了对四三方案的领导工作。1973 年6月,新上任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希愈和副行长乔培新,为筹措外汇资金的问题请示陈云:现在可以搞到10亿美元甚至更多,但是,这是否不符合毛泽东的自力更生方针和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精神?
对此,陈云回答,现在形势变了。“过去我们的对外贸易是75%面向苏联和东欧国家,25%对资本主义国家,现在改变为75%对资本主义国家,25%对苏联、东欧。这个趋势是不是定了?我看是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