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鹿鄂温克人”民族文化亟待传承保护(2)
独特的“使鹿鄂温克人”文化
对于鄂温克人来说,驯鹿不仅是放养的牲畜,更是他们密不可分的朋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驯鹿是“使鹿鄂温克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被用来驮运猎物、驮人,是他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党委书记卜伶生告诉记者,这里的“使鹿鄂温克人”如今拥有驯鹿1200头。如何放养驯鹿?记者欲上山亲见,终因交通不便未能如愿。为弥补遗憾,卜伶生带记者来到乡政府附近山林中的一个驯鹿基地,领略“使鹿鄂温克人”的民族风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记者熟悉的“撮罗子”(用桦树皮和木头搭成的圆锥形房屋)和“奥伦”(设于树杈间的小仓库)。在林子深处,记者看到长着漂亮鹿角的驯鹿被饲养在硕大的圈中。它们正埋头吃着苔藓,温顺乖巧,毫不怕人。 阿荣布告诉记者,驯鹿主要分布于环北极地区,它们耐寒畏热,非常温顺。“驯鹿在零下四十度都照样生活,且越冷越精神,不能生活在南方,因为其没有汗腺,热了像狗一样用舌头散热。”阿荣布介绍说。 “现在最大的困扰是,因为没有猎枪,驯鹿在山上经常会遭到狼、熊等野兽的袭击。”阿荣布说,猎人希望重新拿到猎枪,既能防身,也能保护驯鹿。 1月3日,阿荣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盼望已久的防身防暴枪将于今年4月发放。“因为4月正是驯鹿产仔时期,有了防暴枪,可以保护驯鹿不受野兽侵害。”
民族文化亟待传承保护
社会环境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很难不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使鹿鄂温克人”眼下正面临这种矛盾。打猎、捕鱼,穿鱼皮、兽皮衣服,住“撮罗子”,做桦皮船……都已成为过去,只留在书本、博物馆和猎民的记忆里,成为永远的历史。 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十分重视,并出台了许多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的政策措施——帮助猎户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房屋,鼓励猎户开发桦树皮、民族服装等文化产品,鼓励他们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在居住地修建博物馆,组织开展民族特色的文娱活动等。这些都激发了他们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其中,鄂温克族的抢“枢”活动还成为省级和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比赛表演项目。 “但是总的来说,这些举措还是没有阻止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毅松说,在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还没有形成共识和行动;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缺少有效的方式、方法;民族传统文化的调查、记录、整理不够深入细致。 毅松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中发挥主导作用,作到科学规划,采取得力措施,加大投入,并把此项工作扎实有效地落到实处。同时,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享有者,少数民族自身也要发挥其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之中。另外,教育部门也应担当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积极利用其教育资源,编写传统文化教材,培训传统文化教员,开展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这些是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必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