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双碳”目标,要避开哪些“误区”?
(两会观察)理解中国“双碳”目标,要避开哪些“误区”?
中新社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夏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双碳”是当下中国的热词之一,从政府、企业到普通民众对“3060”这组数字都不陌生,但要真正理解“双碳”目标,还应避开三大“误区”。
首先,达峰不是“冲锋”,持久战不是突击战。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从国情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称,如此安排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阶段”战略安排不仅具有时间上的同步性,且具有战略方向和目标的一致性。
王一鸣强调,实现“双碳”是长期目标,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防止将长期目标短期化,将持久战打成突击战。
其次,政策拒绝一刀切,全国也非“一把尺”。
限电、减煤、断贷,一些地方与企业对“双碳”目标简单化思考,导致了“运动式”减碳的发生。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煤炭占能源消费的比重高达56.8%,这意味着未来一个时期中国仍将保持化石能源消费的刚性增长,践行“双碳”得掌握好分寸火候。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称,有的地方在减污降碳过程中,不论是否采用绿色技术,是否达到绿色标准,对高耗能或高碳行业实行一刀切限制,其结果是减少供给、推高价格,同时也伤害了企业推动绿色转型的积极性。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主席王冬胜认为,目前,传统高碳行业仍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显著地位,在未来三十多年中,这些高碳产业及企业能否成功转型,关系着“双碳”目标的如期实现。金融机构需加大对传统高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发应用相应的金融工具和产品。
同样要注意的是,在中国不同地区发展仍有差距的情况下,“双碳”不能“齐步走”。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财经大学贸易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李秀香对中新社记者说,实现“双碳”目标必须要依据各地发展水平不同,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根据自身情况,设计本地区的“双碳”目标实现步骤,并在区域协同用力,平稳实现“双碳”目标。
最后,低碳不等于低增长,减碳不能减生产力。
“低碳是发展方式的变革,不能影响发展本身,减碳要建立在不影响发展的基础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说,减碳不能够削弱我们的生产力。
刘世锦亦认为,应明确,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是用绿色技术替代传统技术,要减少碳排放,而不是减少生产能力,不是降低增长速度,更不是在不具备绿色技术的情况下人为打乱正常的供求秩序。“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绿色转型规律和市场规律,否则很可能好事不一定能办好。”(完)
- 专题:2022全国两会
经济新闻精选:
- 2024年12月18日 15:20:42
- 2024年12月18日 10:03:30
- 2024年12月17日 09:33:57
- 2024年12月16日 13:22:33
- 2024年12月16日 08:34:50
- 2024年12月15日 20:13:20
- 2024年12月15日 20:09:20
- 2024年12月14日 18:11:09
- 2024年12月13日 13:24:02
- 2024年12月13日 1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