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新财经年会举行:行稳2022,中国经济如何应对挑战?

中新财经年会举行:行稳2022,中国经济如何应对挑战?

2021年12月29日 22:50 来源:国是直通车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视频:中国经济如何“行稳2022”?专家学者共话发展来源:中国新闻网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2022年将至,面对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的复杂局面,中国经济如何攻坚克难,实现“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受到全球瞩目。

  由中国新闻社主办,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周刊、国是直通车、中新经纬承办的“中新财经2021年会”29日在北京举行。年会以“行稳2022”为主题,邀请相关部委领导、经济学家及企业代表,研讨2022年中国与全球发展的新形势、新政策、新动能,凝聚发展共识,汇聚奋进力量。

  中国有底气应对三重压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表示,虽然经济发展面临上述三重压力,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召唤下,中国有能力、有办法、有信心,也更有底气破解难题、破浪前行。

  陈陆军指出,2022年将是攻坚克难的一年。新的一年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如何推进共同富裕,如何确保初级产品供给,如何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如何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如何避免运动式减碳,这些都需要准确把握和深入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凝聚各方智慧,探讨对策建议。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 田雨昊/摄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 田雨昊/摄

  “面临三重压力,发展是硬道理”,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表示,在此背景下,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准确地把握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第一大制造国,但我们的人均GDP在全世界排名六十三位。”他提到,要认清中国工业发展有哪些不充分、不平衡、差距和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张军扩 翟璐/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张军扩 翟璐/摄

  “对于明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环境,简单讲就是有利条件仍然突出,困难挑战不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指出,中国经济供给体系完善、国内市场巨大、人力资本充沛、科技实力增强、营商环境优化、宏观调控有力等优势条件十分突出,经济活力和韧性较足,这些有利因素是战胜困难、风险和挑战的底气。与此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我们明年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为此,经济政策既要统筹考虑、综合平衡,也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和优化。

  稳增长,2022年怎么干?

  面对压力和挑战,中国已释放出明确的稳增长信号。围绕这一任务,2022年将怎么干?

  李毅中强调,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他提到,针对“脱实向虚”,工业被空心化、边缘化,工业制造业占比过早、过快下降等状况,党和国家从理论上、体制机制上、政策措施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要落实“工业是立国之本、制造业是强国之基”的战略定位,在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工业和制造业仍然起着支撑、带动和保障的作用。

  李毅中说,在大变局新形势下,中国制造要有新突破。具体而言,要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深入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

  张军扩表示,明年稳增长的关键之一是要适当加大扩大内需的政策力度。在当前内需增长乏力,经济下行压力持续不减的情况下,扩大内需,特别是针对稳定和扩大投资需求适当加大政策力度,不仅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这是短期稳增长的需要,也是中长期优化发展结构、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的需要。”

  应对挑战需统一思想与行动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发展阶段要正确认识把握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涉及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碳达峰碳中和等。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刘元春 田雨昊/摄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刘元春 田雨昊/摄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此前各方对于一些政策理解出现了偏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并未回避,直面五大争论,直接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方案。“这些方案对于我们思想的统一、行动的统一,打下了坚实基础。”

  刘元春说,新发展理念要求中国的发展在几大维度上平衡,这不代表要放弃GDP,“我们不唯GDP,并不等于不要GDP”。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方对此要形成共识,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依然要建立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上。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黄益平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田雨昊 摄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黄益平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大力规范互联网平台企业受到关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认为,平台企业发展之于共同富裕有两面性。一方面,其本身就具有很强普惠性,互联网平台让民众创业、创新,甚至就业门槛有所降低;但与此同时,不能否认其带来一些问题,如平台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破坏性创新”和“反竞争”行为,损害消费者利益,导致财富过度集中,需要加以规范。

  黄益平认为,规范平台行为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支持持续创新和有序发展,进而推动共同富裕。为此要关注三方面:首先,要做到公平竞争、防范垄断,让市场有效地运行;第二,要更多地考虑政策性措施,包括政府税收、支持社会福利体系、支持低收入群体等;第三,平台要做负责任的大平台,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中新财经”品牌发布

  为“行稳”提供智力支持

  “中新财经2021年会”上,中国新闻社正式宣布启动跨平台、多语种、开放多元的融媒体品牌——“中新财经”。这将作为中新社在财经领域重点建设的共享品牌、共享平台。

  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兼中国新闻网总裁俞岚在启动仪式上表示,“中新财经”将在加强原创新闻报道、拓展传播渠道的同时,以开放姿态和创新方式,统筹国内国际,与智库、协会、企业等各类机构开展交流合作,不断塑造提升品牌影响力。

  “中新财经”将聚焦四大定位:一是平台联建,塑造财经新品牌;二是资源联通,建设财经故事汇;三是力量联动,打造财经新智库;四是数字连接,强化财经新科技。

  “中新财经2021年会”上还举行了三场圆桌对话,邀请专家学者围绕“稳中求进与共同富裕”、“‘双碳’目标下的绿色经济”、“后疫情时代的大健康经济”等焦点议题进行研讨。(作者:王恩博)

【编辑:刘湃】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