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电动车:汽车、电器还是移动建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新能源电动车:汽车、电器还是移动建筑?
2010年06月22日 13:51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世界工业的进步需要新的突破点,我认为电动车是其中可能的一个方向。

  这不仅是因为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而是在全球环保意识不断高涨的背景下,人们期待新一代绿色交通工具的热情正在空前释放。我不想重复各种有关电动车的话题,而是想和大家讨论一下,究竟电动车在未来的工业版图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回顾一下汽车百年的历史,事实上在上世纪20年代,德国汽车工业就生产出了时速在200公里、六缸汽油引擎的汽车。快100年过去了,现在世界商业汽车的表现,尽管汽车公司每年都在发布所谓空前绝后的新产品,车的行驶性能却几乎没有变化,增加的都是一些辅助功能。这种局面到今天也没有什么要改变的迹象,论操控还是以方向盘为中心,驱动也还是建立在四个橡胶轮子之上,发动机的噪声依然如故。这些就是今天的汽车工业现状,所有和这个现状相关的利益体都在维系着这个技术体系和相应的商业格局。

  我本人曾经参观过世界顶级轿车的组装生产线,基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将大散件放在一起,和时下流行的个人组装电脑所需要的知识水平相当,中国汽车业有人曾说,汽车不就是装了四个轮子的沙发吗?我对这样的产业评论非常认同。

  以内燃机为核心的汽车引擎的技术进步,本质上受到了物理法则的制约,这是不可能逾越的边界。因此从能量利用的效率上讲,放弃这种低效率模式是必然的,这一点通常被汽车业内专家的各种创新言论所掩饰。

  电动车的出场,其实我认为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这个使命就是对现有技术体系的冲击,或许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场新的交通变革。

  如果以我们身边的例子来做说明,今天的电动车多少有点10多年前通信领域的热门——小灵通的味道。小灵通现在已经退出人们的生活,但当年小灵通对中国电信市场产生的影响和对中低收入人群带来的便利是非常明显的。我相信电动车的命运或许比小灵通要好一些,因为支撑电动车的技术创新正在变得日益丰富和活跃。

  电动车现在有五花八门的定义,我归纳一下,形式上看是将汽油发动机换成了储动方式驱动的机电一体化装置,我个人认为,本质上是将运动从受约束的机械轴传动,变革成一个开放的运动信息管理过程。传统汽车的两驱、四驱这些带有商业广告色彩的专业术语不复存在,任何一个车轮都可以被赋予独立的运动行为。通俗地讲,就是一个虚拟的运动管理网络代替了传统的机械同步轴。如果将电动车的电机理解成计算机的处理器,储能系统看成是内存,操控界面想像成键盘和触摸屏,四个轮子是可移动的电脑桌,一切就变得简单得多了。

  现在的问题是,电动车是汽车领域内的变革,还是一个跨界新的物种?

  我个人倾向于电动车是一个新的物种,电动车尽管现在从形态上看总还有汽车的模样,这不是电动车技术本身的问题,这是电动车设计师自身的知识缺陷和想象力贫乏的结果。如果有一天电动车成为你家露台的一部分,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欧盟内部在讨论电动车时,其实上也是将电动自行车等各种可能的应用形式放在一起进行研究的。我认为电动车不应从属于汽车工业,电动车至少是电器、汽车、可移动建筑和未来各种空间环境互相交融的产物,从工业集群的角度看,电动车不应是汽车工业自身延伸的产品,事实上没有一个现有的汽车公司在认真发展电动车技术,这些公司所做的只是等待将第三方技术成果集成到自己的产品目录中来。这些公司的眼前利益就是多卖汽车,我认为未来真正主导电动车发展的一定是新兴的力量。尤其是以下的一些:

  电器制造商:家用电器区别于其他工业产品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使用家电不需要职业资格考试,未来的电动车我认为更类似电饭煲这样的日常用品,主流电动车的使用成本应该和使用电冰箱的花费差不多,或者更少,因为电可能是自己家里生产出来的。

  建筑公司:电动车的特点就是可以移动,至于移动的速度快点慢点并没有什么限制,被移动的物体大小没有约定,将世博会的建筑群放在汽车轮子上这或许有点夸张,但将建筑群采用机电牵引变成可自行按二维或三维移动的建筑,在今天实现起来已经没有技术障碍了。

  游戏公司:游戏公司最擅长的就是消除寂寞,培养玩家的忠诚度。现在不少流行车的设计上都能看到游戏偶像的影子,更不用说碰碰车本身就是游戏公司的杰出作品,而且碰碰车多数一开始都是电动车,因此这方面再发展一下,进入主流的电动车制造和服务领域也是指日可待。

  列举这些潜在市场参与者,只能说是挂一漏万。今天的世界,企业走多元化的道路无一成功,但开发的产品包括跨界基因、多学科交叉,则是成功的前提条件。(丁未)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建宗】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