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款国产车型或为傲虎 斯巴鲁争夺战上演——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首款国产车型或为傲虎 斯巴鲁争夺战上演

2010年07月28日 08:20 来源:北京参考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2009年共销售3.53万辆的基础上,斯巴鲁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量约为2.67万辆。而今年7月份,斯巴鲁在华保有量也突破了10万辆。

  有斯巴鲁内部人士形容企业在华国产的过程就像一场博弈,优异的销售成绩正是斯巴鲁寻找国产合资伙伴的最大筹码。对于现时“不愁嫁”的斯巴鲁而言,目前等待的就是有人以最好的条件把其“迎娶回家”。

  “国产秀”成为上汽和北汽的较量

  据外界传闻,目前共有一汽、上汽、北汽、奇瑞以及江铃5家国内企业分别传出与斯巴鲁合作国产的消息,但出于品牌及经验多方面考虑,如今奇瑞和江铃或已无望继续这场角逐。而相对“财大气粗”的一汽、上汽和北汽则成为这场“国产秀”的主角之一。

  但近日,有斯巴鲁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由于各种原因,一汽与斯巴鲁的合作机会现在也很渺茫。而在北汽和上汽的选择方面,斯巴鲁正在做更多的考虑。

  在外界看来,即将在萨博新车上大手笔投入的北汽,现在正是资金紧张的时候,而且不少人对北汽的管理和投资分析能力等方面也并不看好。对此,北汽公关部相关人士的解释是:“今年上半年北汽集团共销售74.6万辆车,预计实现营业收入737亿元,利润总额达50亿元,较去年同期翻番。北汽现在是不缺钱的。”而另一方面,对合资品牌经验、资金及经营管理方面更胜一筹的上汽来说,与斯巴鲁达成合作关系的可能性会相对更大。

  “其实我们也知道,目前北汽最缺乏合作品牌,而上汽相对而言更强大,但作为企业,我们最看重的还是自身利益,因此我们也想选择能够提供最好条件的合作伙伴。”斯巴鲁内部人士坦言。由此可见,更希望促成合作的北汽如果在提供合资条件方面更优厚,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更难预计。

  无论如何,对于已经有过一次失败经验的斯巴鲁而言,此次国产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非常谨慎且全方位考虑,因此最终国产合资对象的确定时间应该也不会太短。

  首款国产车型或选择傲虎

  除了国产合资方的大问题之外,首款生产车型也成为斯巴鲁国产需要重点考虑的环节。此前,曾有消息人士向记者透露,斯巴鲁国产车型或将是一款除森林人之外的SUV车型。

  从斯巴鲁上半年的数据统计来看,目前斯巴鲁在华销量的主力仍为森林人,约占销售总数的一半,在很多人看来,森林人似乎成为斯巴鲁国产的首选车型,但斯巴鲁内部目前的考虑并不如此。“既然森林人不用国产销售情况也很好,那为什么不先国产其他车型,以提高该车型在细分市场的竞争力?”上述消息人士称。

  据了解,目前斯巴鲁在华销售共有森林人、傲虎和驰鹏3款SUV车型。其中,驰鹏的销售情况非常一般,而傲虎却不同,今年上半年的销量仅次于森林人车型,约占销售总量的30%。因此该车型一旦国产,整体价格被降低后,通过空间及外观优势,傲虎在细分市场的竞争力不可小觑。

  除此之外,对于斯巴鲁国产后,其主推的水平对置发动机和全时四驱系统等技术引进问题,有行业人士向记者分析:“在此前与贵航的合作中,斯巴鲁投入了资金和技术,但结果却并不理想,因此在今后的合资过程中,不排除斯巴鲁会保留其主要的核心技术。但这些还是要看国内合资方是否能提供令斯巴鲁满意的条件。”

  优化经销服务体系为国产做准备

  一方面是日本总部积极派人到华与各大汽车厂商洽谈合资事宜,另一方面,上任一年多且行事很低调的斯巴鲁中国总经理铃木一成也并不清闲。有消息人士称,铃木一成一直在忙于加强经销商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等工作,希望在斯巴鲁国产前,更好地解决现有经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的确如此,虽然目前斯巴鲁在华销售情况很好,但从终端客户处接到的投诉却不断,其中以零部件供应以及维修细节问题尤为突出。今年上半年,斯巴鲁宣布自6月1日起全面下调零部件价格,整体零部件平均降幅在20%左右,最高降幅达40%。在一定程度上,这解决了斯巴鲁长期以来“零部件价高、等待时间长”的问题,可是车辆小毛病不断以及经销商服务品质等问题仍然存在,有行业人士认为,这与斯巴鲁经销商地域垄断有一定关系。

  另外,之前有消息称作为斯巴鲁三大分销商之一的庞大集团也可能要加盟斯巴鲁国产合资行列,对此,斯巴鲁中国有关负责人表示:“斯巴鲁国产要求的合资对象是汽车生产企业,对于分销商也想加入合资行列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厂家的认可。”该负责人还补充解释,三大分区经销商的确为斯巴鲁在华销售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提及合资问题,斯巴鲁更期望是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记者 熊斯思)

参与互动(0)
【编辑:陈鑫】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