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文章:经济巨头之“栽年”
2002年12月04日 14:23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联系电话:68994602)
七大金刚终结
王雪冰、仰融、朱小华、杨斌、李经纬、瞿兆玉、段晓兴……2002年,巨擘们一个又一个地倒掉了:判刑、出逃、监视居住、正在审查。耐人寻味的,不是垮掉的细节,而是背后的原因
本刊记者/张刚
英国青年胡润为今年10月底前公布“第四年度中国内地富豪排行榜”额外费了不少周折。9月初,在成都进行调研的他,就遭遇了富豪的“冷脸”,于是他向媒体抱怨说:“今年稍微敏感一些。”
胡润4年来为《福布斯》杂志勤耕不辍的“中国内地富豪榜”,今年被部分富豪视为“洪水猛兽”,尽管此前,许多中国企业家乐得通过《福布斯全球》露脸。
这种“敏感”似乎不无道理:虽然每年的福布斯排行都会“制造”一批富人,受到大家的关注,但其中有近六分之一的富豪如今已经从光环中淡出,比如牟其中、仰融、杨斌、刘晓庆;后三者都是在今年落马的。
富豪们可以在体制的前沿,甚至是法律的边缘,以实现自己“伟大梦想”的名义行事;而个别关系国计民生行业的领头羊,则处在监管乏力的“内部人控制”之中,他们或许也想成就一番事业,虽然也知道“伸手必被捉”的法则,但他们还是选择了铤而走险:有人为了享受与金钱,有人为了政绩与脸面。
被贪欲击中
历时18年将“健力宝”树为中国民族品牌的一面旗帜后,创业的五大元老居然有四人“翻船”,这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10月13日,广东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37次会议表决通过罢免原健力宝集团董事长李经纬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原因是李氏涉嫌贪污。会议期间,李经纬依法提出了书面申辩意见,但未获采信。
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出公告,宣布依法终止李经纬的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资格。
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关于李经纬涉嫌犯罪情况的报告称,犯罪嫌疑人李经纬身为受国家机关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伙同他人利用职务之便,以购买人寿保险的形式,侵吞国有财产331.88万元,其行为已触犯中国刑法有关规定,涉嫌贪污犯罪”。
63岁的李经纬被中国人熟识,始于1984年10月。因健力宝为参加第23届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提供专用饮料,健力宝饮料随之被多国记者冠以“中国魔水”之称而名声大振。此后,健力宝品牌最高被评估为60亿元。
今年1月15日,广东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被浙江国际信托投资集团收购。股权转让方案是浙江国投以3.38亿元收购健力宝集团75%的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一家审计事务所为此次股权转让所作的报告内容是:健力宝的账面价值是6.5亿元,评估价值是9.6亿元。虽然原大股东三水市政府称,根据健力宝固定资产4.5亿元计算,75%正好是3.38亿元,但价值60亿元的健力宝品牌商标却没有作价,“白送”给了浙江国投。
另一个事实也值得玩味,在媒体纷纷猜测李经纬是不是此次收购的幕后策划人时,1月23日,李经纬突发脑溢血住进医院,此后绝少露面,一直到“罢免案”浮出水面。
非但如此,新近披露出的消息是,以李经纬为首的一班健力宝老臣几乎全军覆没。7月23日晚,三水市反贪局传讯了四大老臣之一的杨仕明,杨自此被“双规”。其后,有消息称另一老臣阮钜源也因涉嫌转移巨额资金而被“双规”。紧接着,老臣黎庆元也因同样的原因“出事”。健力宝四大老臣中的三位涉嫌经济问题,惟一的“幸存者”于善福也不再在健力宝任职,飞往了新西兰的家。
值得注意的是:张海接任健力宝集团董事长之前曾经抛出过一份极具诱惑力的持股计划:李经纬个人将获得5%的股权,原管理团队获得5%的股权奖励,同时,张海许诺追加给予该团队10%的认股权。也就是说原管理团队就此获得20%的股权。但这个计划实施与否,现在已经难有下文了。
李经纬及一班老臣的覆灭,不能不说与中国没有相关的“企业创始人制度”及规范的企业经营者薪酬制度有关。他们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和重视,尤其是反映在利益与报酬层面上,很难想象在告别企业时,他们能够心平气和。无论如何,管理团队“集团垮掉”的现象不能让人漠视,这也为久拖未决的企业经营者薪酬制度敲响了警钟。对此,有媒体认为是“59岁现象”的重演;可以预见的是,在激励与约束机制尘埃落定前,类似现象仍难以避免。
同样被贪欲击中的,是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中国光大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朱小华。10月10日,此案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朱小华以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11月1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裁定:驳回朱小华上诉,维持一审判决。
法院审理查明:1997年至1999年期间,朱小华利用职务便利,接受他人请求,决定中国光大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出资购买华利资源控股有限公司股票,批准中国光大金融控股有限公司通过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为该公司代理开办信用证;同时决定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投资购买新世纪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新世纪建设发展(深圳)有限公司开发的新世纪广场房产,批准中国光大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为新世纪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提供贷款担保。其间,收受他人股票及现金折合人民币共计405.9万余元。
朱小华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1993年7月,44岁的他便成了副部级的高官,且逐渐把持重要位置:央行副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1996年10月至1999年7月,任中国光大集团(香港)董事长。
1999年7月,朱小华从香港回到北京后,突然离开了香港光大集团董事长的位置,此后,“朱小华”这个名字从媒体上消失了整整3年,直至今年8月,才披露出他被“双开”的消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央纪委、监察部决定给予朱小华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
朱小华一案,不少媒体将之归结为中国金融界“约束机制薄弱”。
与朱小华相提并论的两个中国金融界“大鳄”,一是李福祥,二是王雪冰。前者系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局长,2000年5月10日在北京一家医院坠楼自杀;时年48岁的李福祥,也是中国最年轻的副部级干部之一;自杀原因,有消息认为是工作压力及身体状况不佳。后者是中国建设银行前行长,今年1月,王雪冰被撤消职务。1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表示:“王雪冰在中国银行工作时,对该行个别分行发生的信贷案件负有领导责任或直接责任。”“有关部门对王雪冰的问题将继续审查。”
与朱小华相同的一点是,王雪冰也是年纪轻轻即谋得高位:1993年,王出任中国银行行长时年方42岁,甚至比朱小华升任同一级别时还年轻两岁。王雪冰很早就来到纽约这个世界金融中心;由于其在纽约表现出了杰出的交易员才能及长袖擅舞的交际能力,得以步步高升,直至中国银行行长,2000年转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
今年7月初,中国银行(香港)的上市文件指出,任职中国银行期间因涉及问题贷款而被撤职的前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雪冰可能面临被监控。
11月初,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部会同有关部门对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原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党委书记王雪冰的违纪问题进行了审查。
现已查明:王雪冰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收受贵重礼品折合人民币数百万元;生活腐化,道德败坏;在担任中国银行纽约分行总经理和中国银行行长期间,违反金融监管规定,工作严重失职,造成严重后果。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的有关规定,中央纪委常委会议建议,撤销王雪冰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职务,给予其开除党籍处分。此前,国务院已决定给予王雪冰行政开除处分。鉴于王雪冰涉嫌犯罪,此案已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两位“最年轻的副部级官员”先后垮掉,确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
同样混迹“金融圈”的华夏银行前行长段晓兴,今年5月20日,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认定犯有受贿罪,并判处有期徒刑7年。62岁的段晓兴不服一审判决,5月24日,提起上诉。
段晓兴“正式落马”于2001年7月10日,当天,他被拘留;7月25日,因涉嫌受贿被正式逮捕。根据司法机关审理的情况看,“段晓兴案”的焦点是华夏银行一起1.5亿元的大额贷款项目,他被指控受贿“5万元人民币及3000美元”,一审法院认定的也是同一数字。
有人将中国“金融圈”屡屡出现的大案要案的原因归结为:国有银行业积难过深,而变化(指一系列的深刻整改)还不具应有的根本性,甚至认为这些是“国有银行业的劫难”。这种归纳是财经记者胡舒立在评价另外两起大案时写下的。这两起大案分别是:中国建设银行恩平支行行长郑荣芳(1999年10月被判死刑缓期执行)及其继任者,在7年时间里借银行信誉,以30%的高息招揽总额35亿元以上的储蓄,从而引发1995年的严重支付危机;另一起则是中国银行开平支行的许超凡等三任行长,在9年时间内盗窃银行资金总额达4.83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段晓兴案”引起了部分法学家的兴趣。6月23日,在对段晓兴案进行专案论证时,包括中国诉讼法学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光中,中国诉讼法学会秘书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樊崇义,中国诉讼法研究会副会长崔敏等在内的刑事诉法专家对该案提出了两点异议:其一,认为“被告人(段晓兴)收受5万元人民币构成受贿罪的证据明显不足,指控犯罪不能成立”;其二,一审过程中“存在程序违法问题”。
超然于法律
从不被人知到人人尽知,杨斌用了一年的时间;从坐上中国富豪宝座到落马,杨斌也用了一年时间。
2001年11月,福布斯中国大陆100首富企业家排名中,欧亚集团总裁杨斌排位第二;他的财富是75亿元人民币。
然而,“人怕出名猪怕壮”的说法不幸落在了杨斌身上。今年,接二连三的坏运气一直让杨斌“不得开心颜”。先是今年1月2日被境外媒体质疑“第一桶金”来得干净与否,导致其在香港上市的股票欧亚农业股价下跌23.9%;接着是今年7月被传闻失踪,此次又导致股价暴跌11.22%;随后的9月,欧亚农业被香港证监会罕见地勒令停牌,据称这与杨斌大幅度减持股权不无关系;直至10月4日,杨斌被公安机关传唤并被监视居住,理由是“涉嫌违法违规经营”。最新的消息是,香港警方对欧亚进行了搜查,欧亚方面的解释是“刑事调查”。其间,欧亚的多名高官相继辞职,而该公司也面临着严重的现金周转问题,两家债权银行已向其追索6000万元的债务。
其实,早在今年7月“神秘失踪”时,杨斌就被传闻涉嫌偷税漏税、违法使用土地。杨斌的败落,甚至引起了港人对在港上市的内地民企股的普遍质疑。郎咸平甚至用“香港民企股一损俱损”来形容。
与杨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前任董事长瞿兆玉。
今年1月12日,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现任董事长保田、总会计师、公司董秘及7名中层管理人员,被公安机关拘传接受调查。
仅仅以15925.332万股法人股反复抵押,蓝田竟然得到了30亿元的银行贷款。瞿兆玉曾不无得意地称:他同各大银行的一些负责人“只有一根电话线的距离”。由此造成了巨大的蓝田“贷款黑洞”;此事被形容为中国股市的“又一大丑闻”。
其实,通过中国股市暴露出来的,除了蓝田,还有中科创业、亿安科技、银广夏等等。“大牛股”堕落成“牛皮大王”、“造假高手”,其实与中国的上市公司监管乏力、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有很大关系。
瞿兆玉的最后一次出现,是今年1月7日,他到一家大型银行信贷部申请贷款延期,但遭到拒绝。自此,瞿氏似乎消失了,此前他频频拜访的各大银行也没有了他的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蓝田被6家银行起诉并开庭审理,但6次开庭,被告席上无一例外地空无一人;虽然债权人都获胜诉,可问题是他们能否拿回上亿的贷款本息?
按照瞿兆玉的理解,蓝田的“钱途”断送在了刘姝威2001年10月26日发在《金融参考》上那篇600字的稿件上,这也不难理解。后来为什么会上演了追杀刘姝威的法盲闹剧。
瞿兆玉的胆大妄为非止于此。他曾说过,如果证监会没有查出蓝田的问题,而又不给蓝田一个说法,他将和证监会打官司。瞿兆玉承认,蓝田肯定有打白条的现象,也免不了有偷漏税的情况,但是他坚持认为这些并没有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不是大的问题。
民营与国有较力
10月23日,申华控股公告称:公司于10月21日接辽宁省公安厅通知,公司董事长仰融因涉嫌经济犯罪经辽宁省检察院批准逮捕。
“华晨迷宫”,曾经是中国汽车业与资本界对仰融所构筑的复杂公司股权结构的形象称呼。但是,今年5月,仰融突然冲出“华晨迷宫”出走美国,且一直沉默至10月3日。
仰融出走的消息,直到6月19日才被在香港上市的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宣布:其创办人兼主席仰融不再担任主席一职,由副董事长吴小安接替。
10月3日,仰融以圆通科技股东身份坐镇美国,要求召开越洋股东大会,力促罢免包括副主席吴小安、苏强等在内的6名董事,没料想“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10月10日,由仰融出任董事长并任第二大股东的申华控股公布称,由第一大股东深圳市正国投资发展控股的宁波正运实业,与第二大股东仰融发生借款合同纠纷。宁波正运已向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财产保全申请,要求冻结仰融持有的1247万股上海申华股份。法院已下达裁定书冻结仰融持有的股份。至此,仰融的上市资产只剩下尚未复牌的圆通科技。
曾经采访过仰融的记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仰融是那种特别“冒”的人,所谓“冒”,即其行为与思想太超前;而仰融10年来所做的一切,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玩“空手道”的形式,从股市圈来钱投入汽车业。
但问题出在了华晨的身份上,国有的还是民营的?按照仰融的说法,是“民营”——事实上,仰融认为自己只不过审时度势地为企业戴了顶国有的“帽子”,但这个一厢情愿的说法显然不会被认可。
仰融说华晨是民营,当然有他的依据:去年5月,他曾向辽宁省有关领导提出,由管理层集资28亿元人民币收购华晨资产,据称省政府领导当时并没有表示反对。
但此后宝马汽车与华晨的合资成为辽宁省下决心接收华晨资产的导火线。今年3月8日,在辽宁省政府的推动下,国家计委、财政部和人民银行等部门召开联合会议,决定将华晨部分资产由财政部划归辽宁省。至此,仰融的梦想破灭。
引爆矛盾的,是仰融准备投资杭州湾跨海大桥。当时正在雄心勃勃地准备投资200亿实施中国“底特律”汽车计划的沈阳市,断然不能坐视仰融从辽宁抽走数十亿的资金。所以,后来才有了“对仰融团队进行调查”、“仰融被限制出境”的种种传言。
仰融曾经的梦想不复存在了,值得玩味的是仰融的一段话:
“我给自己定的退休时间是2010年,我一定要在退休之前培养一百个亿万富翁,一千个百万富翁,把体制搞好,也为我健康地退休提供一个法制保证。我肯定是在小心翼翼走自己的路……”(本文资讯由许圣如提供)
“垮掉年”为何定格在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