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才是硬道理
与市场“零距离”才有生存空间
前几年,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法律事务专业,由于首都高校高端法律专业人才充足,毕业生几乎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后来,学院将专业设置改为法律文秘(速录),以适应公司企业等事务性工作,学生就业随即有了转机。目前,学院该专业90%的毕业生进入法院和检察院担任书记员。
从培养法官、律师到培养法律速录、书记员,学校对自己的培养模式会不会有种失落感?学院招生办负责人表示,职业教育不能成为一种层次教育,而应该成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其专业设置完全以社会对人才需求为依据。“我们培养的学生顺利就业是专业调整成功的重要标准。”
像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这样,根据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成为近年来北京高职院校的一种自觉行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主动适应首都现代服务业需求,逐步确立了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等与行业需求紧密联系的19个专业;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新校区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专业覆盖了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实现了专业构成与开发区需求的全面对接。
人才培养模式要进行转型,人才结构需要调整。与社会经济契合最为紧密的职业院校能否适应这个挑战,完成自身转变?
“拿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来说,社会上的很多培训班都能办,人才过剩,所以我们主动退出市场。”哈尔滨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负责人表示,经过市场调研,发现工程测量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很受欢迎,所以该校今年增设这两个招生专业。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每年都有新开设的专业,也有专业在招生计划中消失。专业设置灵活成了职业院校的一个显著特点。
“专业不求大而全,只求专而细。”北京市自动化工程学校是以理工为主的中职学校。宣传部部长狄青表示,专业细分化、录取随时调整是职业学校设置专业的特点。该校去年开办了质量检测员专业,如果今年报名人数充足就可以开课。去年,质量检测员专业计划招收100人,录取期间发现报考的人数非常多,结果共录取了150人,减少了相对冷门的专业计划。“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必须具有灵活性。”
某民办本科高校负责人分析说,在全国考生人数逐年减少的形势下,处于招生末端的职业院校面临着空前的压力,他们培养的人才只有与市场“零距离”才能有生存空间,而专业设置围着市场转便成了唯一出路。“这种灵敏的市场嗅觉非常值得某些公办本科高校借鉴。”这位负责人说。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