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两税合并”这一重要法规即将付诸实施,享受了十余年“超国民待遇”的外资企业,在税收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说终于和内资企业重新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在当今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国内汽车市场,中外合资企业将受到自主企业更加猛烈的冲击,从而使汽车行业竞争格局可能产生变化。
众所周知,自改革开放以来,为吸引外资,中国一直给予外资企业10多种税收优惠待遇。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名义税负为15%,实际税负水平为11%;而内资企业名义税负是33%,实际税负为23%,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实际税负水平更高达30%,两者相差10多个百分点。
“两税合并”后,合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将由15%调整到25%,而内资汽车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将由33%降至25%。内外资税率并轨,最高兴的就是国内汽车企业,应该是中国自主车企“翻身”的一个机会。这种集体利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自主车企本身税率降低,竞争力增强;第二,竞争对手税率提高,此消彼长,生存空间缩小;第三,虽然国家对外资投资一些产业会有税收优惠,但汽车产业并不在此范围内,相反,国家对自主品牌却有鼓励措施。
比较而言,由于乘用车中轿车上市公司利润来源主要是合资企业,而合资企业在税改前享受低于内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故两税合并后,轿车上市公司盈利将受到一定负面影响;而商用车主要是内资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较少,两税合并利好于商用车企业。
和自主品牌企业的普遍关注相比,多数跨国汽车公司和合资汽车企业却对“两税合一”高兴不起来。现在,内资企业所得税进一步减少,而外资企业所得税却要提高,一增一减,原来的优势可能不复存在,在生产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财务成本的提高,使得利润空间缩小,必须通过提高车价来弥补损失,结果只会丧失更多市场份额。由此带来的影响,对跨国公司来说,几乎是灾难性的。
在不久前一项“两税合并后,哪个行业竞争格局最有可能发生转变”的社会调查中,47%的受访者选择了“汽车业”,两税合并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汽车行业竞争格局产生变化。
按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06年自主品牌轿车累计销售达到98.28万辆,仅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5.67%。换句话说,外资品牌轿车占了高达75%的份额。
要想改变外资主导的行业格局,自主汽车企业必须拥有更雄厚的资金实力,企业税率的降低给自主企业带来了这样的机会。目前,汽车内资企业所得税率为33%,合并后为25%,也就是减少了8%,假设其他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这等于增加了12%的利润。这并不是小数目。自主企业因此增加了很多竞争手段,价格是竞争最有力的武器,所以,两税合并后,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自主企业降低车价,让利于消费者,以求得挤占原先合资品牌占有的市场份额。目前,在同档次产品上,自主品牌产品的价格仅为合资品牌的60%左右,新的所得税调整,随着自主汽车企业税率的调低和合资企业税率的调高,二者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对合资品牌冲击更大。还有可能是,自主企业将税率降低后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改善研发力量、营销和扩大销售网络,这些都增强了自身竞争力,对合资品牌构成了威胁。
对合资企业来说,所得税双轨制终结后,老的外企可能还有3~5年的过渡期,换言之,合资汽车企业仍然可以利用这个过渡期,作出适合自己的调整。一方面调整税率的影响不会马上体现出来,即便有影响也是五年以后的事了,而且如果企业在过渡期内适时进行调整,则完全有能力将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李永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