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今年中国汽车业界的最后一道盛宴——广州车展于近日落下帷幕,然而各地车展的角逐却并未结束。全球目前只有五大知名车展,而在国内车展扎堆现象近年来却愈演愈烈,每年100多场车展让参展商疲于奔命的同时,人们不禁要问:中国式车展缺失了什么?
中国需要这么多车展吗?
近年来,各地车展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尤其在每年八九十月等“黄金月”,车展便进入了扎堆的高峰期。不仅一线城市和二线省会城市举办车展,一些中小城市也加入到车展经济的热流中。
全球很多国家早已进入汽车社会,但国际上公认的车展只有巴黎、法兰克福、东京、日内瓦、底特律五大车展。“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大国的同时,也拥有了全世界最多的车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每年有上百场各种规模的车展。”汽车评论员贾新光告诉记者。
车展过剩的直接后果便是重复办展,如北京、深圳等地都曾出现过同一城市一年办3个车展的情况。为了把展会办出效应,不少车展就只是简单地追逐规模,在车展面积上展开激烈比拼。
过于频繁密集的车展也给汽车企业与当地的经销商带来了不少的负担。广州车展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展商告诉记者:“全国车展太多,企业参加车展跟‘赶场’似的,车展就如‘鸡肋’,作为市场开拓推广的基本手段,谁也不愿放弃,特别是在竞争对手参加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参加。”
对于汽车厂商而言,参加车展就意味着要“抛金撒银”。国内有的知名车展摊位费高达每平方米300美元,这个价格还不包括展位的装修费。而为了在气势上不输给对手,参展商们又纷纷追求大面积的展位,所以参加一个展会动辄花费上千万元是很正常的事。
企业一掷重金参展期待的回报便是拓展市场销路。贾新光等人士指出,当前车市的基本情况是车展经济升温、车市销量看淡。某些以促销为目的的车展在短期内可能会促使销量有所上升,但这只不过是将部分购车消费提前释放,并没有说明真正占领了市场。
市场还是利益制造乱象?
——“在车展上不仅可以同时比较多种品牌的汽车,而且参展商为了促销往往又会给一些打折的优惠。”
——“我虽然不买车但很喜欢观赏车,车展能让我看到很多只能在图片上看到的车。”
在广州车展上,记者随机采访观众,多是得到了以上这样的回答。专家们认为,消费市场的需求客观上使车展经济潮涌而至。“车展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观众看车更希望能亲身体验到车。中国国土面积太大,观众不可能跨区域去观展,这就使车展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中国汽车要闻》主编钟师说:“但车展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看整个汽车市场的发展潜力。”
来自一些展览公司的信息也表明,现在多数展商的日子还不错。汉诺威展览(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符禹说:“中国车展还没有过剩,这是因为,中国市场太大了。在欧洲等一些国外地区,看车展的人很少,并且欧洲的购买力远没有像中国这样火暴。”
钟师参加过全球各大车展,他介绍说,在美国全年也有100多个不同级别规模的车展。“中国需要一定量的车展,但更需要上档次有层次的高质量车展。”钟师说。
贾新光认为,目前车展过多过乱的根源在于审批环节的混乱,许多行政主管单位靠审批获利,或是靠挂名赚钱,甚至有的主管单位还曾出现过骗取车展费用的“审批腐败”。
各种有行政力量介入的车展甚至由政府摊派给企业的车展往往打乱了企业拓展市场的计划和安排。“这样的车展不参加,政府会认为不给面子,担心政府日后给脸色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厂商无奈地说。
中国式车展缺失了什么?
贾新光认为,世界名车展多是汽车工业技术最新的展示平台。而目前国内车展则往往成了赶集卖产品的促销展。这也因为国内车展多数是“小展”,其主要目的是和汽车销售有关,目前尚有一定的人气支持和市场需求,还能维持一段时间,但决不会长久。
而国内车展出现的媚俗化倾向更被专家们视为车展文化味缺失的顽疾。“目前商家在车价、豪车上做足了文章,车展更多靠‘模特秀’来吸引眼球,有的车展还无奈地贴出了禁止‘偷拍’的告示,这股恶俗之风不应属于车展文化的应有之义。”贾新光说。
内容单一也是车展缺乏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目前有些中小车展配套服务,与汽车文化相关的内容展示很少,由于缺乏新意和品位,展出形式太过单一,许多观众在逛完车展后基本没什么收获,最多就是手上多了一些宣传册。
“成功的车展,应该不仅仅展示实物型车辆,还应该让观众能够获得相关的汽车知识包括汽车名字来历及标识等,这些都是汽车文化的内容。”贾新光说。(陈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