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已经充分做好了应对公众质疑的准备,他们提供给记者的一份文字资料,详细回答了今年以来几乎所有质疑公正性的敏感问题。即便是这样,C-NCAP每一次公布碰撞结果,都会引来一堆的质疑。并且这种质疑的声音有越演越烈之势,从最初的网友、厂商开始因媒体的质疑波及到普通消费者,甚至有媒体直接把C-NCAP与臭名远扬的“牙防组织”相提并论。
尽管C-NCAP详细地解释、回答了一些社会的部分质疑,但还是无法完全向公众证明其所宣扬的第三方、公益性质的完完全全的公正性。抛开其每批公布的结果是否客观上造成横向不公平的比较不说,C-NCAP打着公益的旗号,进行的各种商业运作就不能让公众、媒体信服其公正性———最起码目前的商业模式是这样。
我们不怀疑中国汽车技术中心创办C-NCAP公益性的目的,问题是在当前他们是否具备做这项公益事业的基础,这个基础不仅仅是技术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做这项事业所需的源源不断的、不计经济回报的经济基础,现在看来回答不是完全肯定的。隶属于国资委的中国汽车技术中心,应该说有为中国汽车事业贡献力量的权利,但与促进中国汽车安全的义务更靠边的是国家质检总局或者是为消费者负责的消费者协会等。从理论上说,国资委没有义务每年无偿提供上千万元,让C-NCAP进行这项公益事业。
说这些的目的就是,公众应该理解C-NCAP一边喊要做公益事业,一边又向厂家收取不菲的费用的行为,可能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原始的想法是,希望利用资源在进行商业运作、在保证经济来源基础上,进行这项公益事业。但这样的做法偏偏正是造成公众质疑其不公的根源。因为有这个前提存在,C-NCAP无论如何解释其公正性,质疑的声音都不会断绝。公众更相信“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的道理。
要解决这个问题,C-NCAP只有两条路:一是做真正的公益性,C-NCAP本身不再进行任何商业活动;二是完全商业化,放弃公益的旗帜、放弃促进中国企业发展的口号等,每次每项测评都进行公开收费,结果是否公布由厂商自愿选择。当然,这两条路对C-NCAP创办者来说,可能已经远离了其初衷。(张利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