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仍不给优惠政策,最迟在2010年,中国微型车将基本上消失。”在日前召开的汽车政策及市场信息研讨会上,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秘书长饶达对小排量汽车的前景表达了担忧。
发动机排量一年提高了0.15L
饶达的话并非杞人忧天。集省油、便宜、停车方便等优势于一身的小排量汽车,市场占有率正呈逐年萎缩的态势:2004年为18.6%,2005年为12.63%,2006年为8.57%,到今年上半年则仅占市场份额的5.8%,达到历史新低。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轿车销量达228.69万辆,同比增长25.92%。但1.3L以下车型却在下滑,尤其是排量在1.0L以下(含1.0L)的微型轿车,同比下降了28.87%。
据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的统计,国产轿车平均发动机排量从2006年上半年的1.53L提高到2007年上半年的1.68L,仅一年时间每辆新车的排量就提高了0.15L,增长9.5%。平均油耗增长在5%左右。
在饶达看来,我们在节能减排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存在很大不足,这是目前乘用车市场最严重的问题。
小排量之路为何越走越窄
政策:难有明显的价格杠杆作用
去年4月1日国家出台汽车新消费税,意图改变汽车消费结构。然而一年过去,大排量豪华车却成为当年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全年销量超过15万辆。
一家汽车厂商表示,对于一辆本身售价就不高的微型汽车而言,税率下调一两个百分点所带来的成本下降不会太大。相反,由于豪华轿车的利润空间较大,车价随便降个两三万,就足以把消费税抵消。如此看来,即使汽车消费税调整,对于鼓励小排量车、抑制大排量车恐怕还是难以起到明显的价格杠杆作用。
此外,燃油税迟迟不能出台,也让新消费税无法单独发挥作用。
厂家:利润不到中高档车的1/4
车型老化,可供选择的太少,是微型轿车在汽车高增长时代陷入困局的客观原因之一。
一家正往中高级车市进军的自主品牌汽车厂家透露,生产一辆微型车获得的利润不到中高档车的1/4,甚至只有一辆豪华车利润的1/8。由于利润较低,厂家在技术改造以及资金投入方面,很少愿意下功夫。从成本上考虑,与其花钱折腾小排量车,不如转向生产大排量车,毕竟那里有唾手可得的利润。这也使得“低油耗、低排放”的私家轿车,还没发展起来,市场就开始萎缩。
消费者:买微型车没面子
知名调查机构新华信的专项研究,以及另一份来自某厂商内部的研究报告都显示,无论是第一次买车,还是已经有车近期准备换车的消费者,小排量车都不是他们的首选。
买车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汽车消费的基本概念。辛辛苦苦攒了钱,好不容易买辆车,当然要买辆气派点、够面子、并能符合全家出行需要的车。这样的想法是很容易理解的。而且多数消费者认为,小排量车技术相对落后、安全性差,而目前小排量车多数为自主品牌产品,合资厂商由于利润的考虑,不愿意花力气引进或经营,因此市场上相当多的产品,如夏利、奥拓等,都维持着十几年前的老面孔,这也是消费者对小排量车提不起兴致,不愿选择的深层次原因。
政策鼓励、引导才是解决之道
在日本,每年的销量前三名都是威姿、飞度这样的小车;在法国城乡,你总会与小巧玲珑、形态各异的小排量车擦身而过;在意大利,你会发现小型汽车是意大利家庭消费的主流。
诚然,对于汽车进入家庭不过短短五六年的我们来说,要大家都像发达国家的消费者那样理性消费并非易事。不过,产品供给是能引导需求的。
如果厂商多设计和生产精品小车,打消消费者对小排量车技术含量和安全性上的疑虑,生产出像奔驰Smart、宝马MINI那样性能优良的小排量车,是一定会得到市场认可的。当然,厂商是以市场销售为导向的,在目前市场上中高端产品还可以很轻松获取大量利润的阶段,只有政策上的支持,才能成为厂家研发微型车的动力。
在消费方面,有必要对小排量车提供税费、年检、通行权等方面的倾斜,以直接在政策上对消费者进行指引。为了鼓励民众开小车,韩国政府在全国所有收费道路上实行微型车减半收费政策,并规定公共机关购买车辆时微型车要占到一定比例以上,在停车场内划定微型车专用停车区域。这个思路值得我们借鉴。其次,尽快出台燃油税也能促进小排量车的销售。
一位网友说,“大排量汽车迎合了中国人的虚荣心,要改变这种现象,政府要起到表率作用——公务用车一律小排量,才能逐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从根本上说,“就大不就小”是中国刚刚进入汽车社会的消费特征,小排量车要想大行其道,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和消费态度的转变,多种手段齐上是必要的。(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