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正在成为一种时尚,而汽车厂家正在成为这场时尚运动的引领者。
汽车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人们在享受着汽车带来的便捷,也在忍受着环境污染带来的痛苦。不管是温室效应、臭氧层破洞,还是酸雨、黑雨,汽车排放的尾气都是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反常的大气现象让人们恐惧,全球变暖也成为人类生存的严峻话题。人类文明的产物和我们的生存环境到底能不能和平共处?是继续这样痛并快乐着,还是通过汽车厂家的努力,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环保主义者认为,汽车“出生”时,就要做到可再生材料的应用,在进“火葬场”之前,还要提取出再利用的原料。汽车的一生要和环保主义紧密相关,它涉及每个汽车生产厂家未来的“面子”问题。在人们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的现实下,不响应环保理念的汽车厂家将被视为“人民公敌”,人们不会因为它的车更廉价,而对它喷吐的浓烟毫不介意,任凭空气污染残害自己的肺部。
节能与环保意识在人们大脑皮层的反复摹写,滋生了汽车环保的时尚运动。当电视、广播不厌其烦地宣扬汽车环保的重要性时,人们意识到了这与他们的生存息息相关。汽车报废之后,外壳的钢板、塑料饰件、座椅的皮件和绒布件等回收到哪去了?它们是被掩埋在土里,等待长达1000年的消解,还是通过自身的可回收特性,被拿来反复利用了呢?这些都取决于汽车厂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进取心。
科学证明,使用可分解的环保材料,以及可方便拆卸的再利用零件,在汽车界已不稀奇。目前很多市面上的汽车,80%的材料使用了可再生物质。在时尚界中,也有了跟报废汽车结合的产物,瑞士两兄弟Markus和Daniel Freitag设计的FREITAG背包,就使用了集装箱卡车车厢涂焦油的防水布、汽车安全带以及报废自行车轮胎的内胎,这种充满创意的资源再利用也是一种为环境保护做贡献的途径。
当汽车文化以环保为主流时,汽车就变成了一种个性的消费物品。从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到普通的代步工具,再到时尚潮流的引领者,汽车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角色,也在享受着引领时尚的成就感。汽车时尚不是怪异的车体,不是马力十足的大排量,更不是抢占道路资源的巨无霸。那些与汽车社会背道而驰的做法,并不能代表时尚潮流,以损害人类生存空间为代价的“时尚”,是庸俗和自私的体现。
热爱汽车时尚生活的人,可能并不介意自己的座驾是三厢还是两厢,飙起车来是否爽快,开在大街上是否有面子。他们宁可选择占地空间最小的微型车,为了减少城市污染选择小排量车,也不会因为“面子”问题去青睐豪华。为了呼吸到更多的新鲜空气,他们可能会花买豪华车的钱购买一辆混合动力车,而不在乎自己开起来是否够气派。
拒绝塑料袋,使用再生纸,爱惜水资源,减少使用空调的频率,驾驶小排量车……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实际上代表着一种新兴的时尚。在汽车文化的精髓里,与人和谐共处才是最佳生活方式。在时尚主义者眼里,汽车为人们构筑的私人空间未免有些冷酷,这时不妨打开心扉,将你的私人空间奉献给公众空间,这才是拯救未来的最佳方法。
在北京,4天的交通限行让人们获得了4个好天气,空气中污染物日均浓度同比减少了15%至20%,机动车速度同比提高了53.6%。人们迎来了久违的“2级良”空气质量,也深深认识到了汽车污染的严重性。当然,交通限行只能是权宜之计,汽车社会已经到来了,人们无法逃避,只有去勇敢接受。汽车尾气污染决不是几天的限行就可以解决的,它考验着汽车厂家的良心,当技术力量足够实现汽车环保条件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去尝试呢?
“现在中国是开足马力生产汽车,再过十年,就要开足马力回收汽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认为,绿色制造是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如何缓解能源和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在汽车的制造、使用、维修到回收环节全面实现绿色,做到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按照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将绿色制造的理念,贯穿整个汽车制造过程;倡导汽车绿色和谐消费,引导中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这些关系到汽车产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问题,已逐渐成为业内关注焦点。
“从产业链的每个环节着手,一个绿色工厂要生产出来绿色的产品。尽管会导致成本的增加,但采用新的技术,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来说将是一个良性循环。”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这样表示。
保护环境,从现在做起为时不完,对于汽车厂家来说,这也是他们寻求未来发展的唯一路径。(王超)